支氣管在形狀和構造上是氣管的延續。支氣管的軟骨為連續的軟骨片,支氣管進入肺後反複分支,越分越細,軟骨結構逐漸減少。平滑肌逐漸增多,至細支氣管時軟骨消失,隻有平滑肌。
二、肺
肺lung是呼吸係統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呈海綿狀,由肺內支氣管樹、肺泡、血管、淋巴管等組成。小兒肺呈淡紅色,成年以後,由於吸入空氣中的灰塵並沉積於肺內,故成人肺為暗紅色。
(一)肺的位置和形態
肺位於胸腔之內,膈肌之上,縱隔兩側,分為左肺和右肺。每個肺表麵都被以胸膜,所以顯得平滑、濕潤而有光澤。左肺有一條斜裂(葉間裂),將其分為上葉和下葉。右肺有一條斜裂和一條水平裂,將其分為上葉、中葉和下葉。
肺略呈圓錐體,可分為一尖、一底、三麵和三緣。肺尖鈍圓,高出鎖骨內側段上方2-3cm;肺底貼膈即肺的膈麵;外側麵較隆凸,與肋相貼(又稱肋麵);內側麵(又稱縱隔麵)對向心及其大血管,該處中央凹陷有肺門,是肺的主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淋巴管和神經等結構出入的門戶。肺的前緣和下緣較銳利。左肺前緣下部的弓形凹陷稱心切跡,肺的後緣鈍圓,近脊柱兩側。
(二)肺的組織結構
肺屬於實質性器官。由表麵的漿膜和內部的肺實質兩部分構成。肺實質主要包括支氣管樹和肺泡pulmonary alveoli及肺泡外圍繞著的毛細血管同等結構,可分為導氣部和呼吸部兩部分。主支氣管入肺後反複分支最後移行為細支氣管(直徑為1mm以下),而每一細支氣管再反複分支最終移行為。
肺泡,將細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統稱為肺小葉,是肺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每個肺含有50-80個肺小葉,在肺小葉間有小葉間隔(由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纖維等構成)。肺小葉呈大小不等的錐體形,錐體尖端朝向肺門,底麵向肺表麵,肺小葉之間界限清晰。
1.肺的導氣部 支氣管在肺內反複分支,達細支氣管後透明軟骨消失,再分支移行為終末細支氣管(管徑從0.35mm至0.05mm之間)等。至此以上支氣管隻輸進氣體而無氣體交換作用,故稱為肺的導氣部。它們的結構基本上與肺外支氣管相似,也分黏膜、黏膜下組織和外膜三層。但隨支氣管的反複分支,管徑變小,管壁變薄,壁的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如上皮由假複層柱狀纖毛上皮逐漸變為單層柱狀纖毛上皮。
2.肺的呼吸部
(1)呼吸性支氣管及其分支 終末細支氣管末端經反複分支,依次移行為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肺泡是支氣管樹的終末部分,從呼吸性細支氣管到肺泡均能進行氣體交換,故稱為肺的呼吸部。
(2)肺泡隔 相鄰兩肺泡之間的組織稱肺泡隔。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彈性纖維,膠原纖維和巨噬細胞等。肺泡隔中的毛細血管保證了血液和肺泡內氣體之間的交換作用;彈性纖維使肺泡具有良好的擴張性和彈性;巨噬細胞又稱塵細胞,它有很強的吞噬功能,可吞噬吸入的塵埃、細菌、異物和滲出的紅細胞等。
(3)肺泡 肺泡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略呈半球形囊泡。肺泡壁很薄,電鏡下觀察,可見肺泡壁是由單層扁平上皮及其附著的上皮基膜構成。單層扁平上皮由扁平細胞(I型細胞)和立方形的分泌細胞(Ⅱ型細胞)構成。I型與Ⅱ型細胞間緊密連接,形成連接複合體。分泌細胞的分泌物在肺泡表麵形成一層薄的液膜,稱為表麵活性物質,能降低肺表麵張力和維持肺泡壁的穩定性,使呼氣後肺泡不致塌陷。同時還具有不斷分化、增殖和修補肺泡的作用。
(4)氣—血屏障 肺泡內的氣體與肺泡隔間毛細血管內血液的氣體進行交換所通過的結構,包括肺泡表麵液體層,Ⅰ型細胞及其基膜,肺泡隔的薄層結締組織,肺泡隔內毛細血管基膜及其連續型內皮,這幾層結構稱氣—血屏障,有的部位肺泡上皮與毛細血管間無結締組織,兩層基膜直接相貼而融合。
(三)肺的血液循環
肺的血液循環包括功能性和營養性兩套血管。
1.功能性血管 即肺動脈,管徑較大,為彈性動脈。肺動脈從右心室出發,經肺門入肺,伴隨支氣管反複分支。最終在肺泡隔內形成毛細血管網,包繞在肺泡壁上,在此進行氣體交換,排出COY2,吸入O2隨後形成動脈血,經肺的各級靜脈屬支彙集於肺間質,最後經肺靜脈與支氣管和肺動脈伴行出肺門而入左心房。
2.營養性血管 即支氣管動脈,發自主動脈胸部或肋間動脈。管腔較細,經肺門入肺,與支氣管伴行,沿途在導氣部管壁內移行為毛細血管網,營養管壁組織,直至呼吸性細支氣管。管壁內的毛細血管一部分彙入肺靜脈,另一部分則形成支氣管靜脈,並與支氣管伴行,經肺門出肺,經上腔靜脈回到右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