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 坐骨結節、坐骨支和恥骨下支。
止點 股骨粗線內側唇上2/3和股骨內上髁。
機能 近固定收縮時,使大腿內收、旋外和伸;遠固定收縮時,兩側同時收縮使骨盆後傾;一側收縮,與臀大肌一起完成跑步後蹬的“送髖”動作。
(2)長收肌adductor longus、短收肌adductor brevis、恥骨肌pectineus 位於大腿內側上方,大收肌的前麵。三肌起點止點和作用類同。
起點 恥骨上、下支。
止點 股骨粗線內側唇的上、中部。
機能 近固定收縮時,使大腿內收、旋外和屈;遠固定收縮時,一側收縮,使骨盆向對側傾斜和轉動;兩側收縮使骨盆前傾。
(3)股薄肌gracilis 位於大腿內側,是內收髖肌群中唯一跨過髖、膝兩個關節的肌肉。起於恥骨支,止於脛骨粗隆內側。近固定收縮時,使大腿屈、內收,並使小腿在膝關節處屈和旋內;遠固定收縮時,使骨盆前傾和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
采用大腿拉橡皮筋內收、武術裏合腿可發展內收髖肌的力量;采用橫劈腿、側壓腿等練習可發展其伸展性。
5.外旋髖的肌群 主要有髂腰肌、臀中、小肌的後部、五塊內收髖肌、縫匠肌、梨狀肌,此外還有股方肌、閉孔內肌和閉孔外肌。近固定收縮時,使大腿旋外,如踢毽子、足內側踢球時擺動腿的動作;遠固定收縮時,使骨盆向對側轉動,如武術旋風腿起跳時的轉髖、“後退步”的髖部動作等。
股方肌位於髖關節後麵,起於坐骨結節,止於轉子間脊;閉孔內肌起於閉孔膜內麵,閉孔外肌起於閉孔膜外麵,止於轉子窩。
6.內旋髖的肌群 有臀中肌、臀小肌前部和闊筋膜張肌。近固定收縮時,使大腿旋內,如跨欄的後腿過欄時大腿旋內動作;遠固定收縮時可使骨盆向同側轉,如走、跑、跳時支撐腿的轉髖動作。
大腿在髖關節處做環轉動作,是由屈髖肌、外展髖肌、伸髖肌和內收髖肌依次輪流收縮完成的。
(二)運動膝關節的肌群
1.伸膝肌群 隻有一塊股四頭肌。
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位於大腿的前麵和外側麵,是人體最強大的肌肉之一。
起點 股直肌起於髂前下棘,股中肌起於股前麵,股外側肌起於股骨粗線外側唇,股內側肌起於股骨粗線內側唇,四個頭合為一腱,包繞髕骨前麵並形成髕韌帶。
止點 脛骨粗隆。
機能 近固定收縮時,使小腿在膝關節處伸直;遠固定收縮時,拉大腿向前保持膝關節伸直,故能維持人體直立。
采用負重伸小腿、負重深蹲等練習,可發展股四頭肌力量;采用跪撐後倒練習等,可發展其伸展性。
2.屈膝肌群 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縫匠肌、股薄肌和小腿三頭肌的腓腸肌。近固定收縮時,使小腿在膝關節處屈曲,如用足跟踢球的動作;遠固定收縮時,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彎曲,如單杠或高低杠上的掛膝動作。
小腿三頭肌triceps surae 位於小腿後方皮下,由淺層的腓腸肌和深層的比目魚肌組成。
起點 腓腸肌gastrocnemius 內、外側頭分別起於股骨的內、外上髁;比目魚肌起於脛、腓骨後麵上方。兩肌肌腹在小腿中部合並,向下形成跟腱。
止點 跟骨結節。
機能 近固定收縮時,使小腿在膝關節處屈,使足在踝關節處蹠屈,同時腓腸肌內側頭使屈曲的小腿外旋;外側頭使屈曲的小腿內旋。遠固定收縮時,拉小腿骨上端和股骨下端向後,使膝關節伸直,維持人體直立。
采用負重深蹲、負重後踢腿或負重屈小腿練習,可發展屈膝肌群的力量;采用正壓腿、正踢腿、縱劈腿等練習,可發展其伸展性。
3.內旋膝的肌群 有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腸肌外側頭。
4.外旋膝的肌群 有股二頭肌和腓腸肌內側頭。
(三)運動踝關節的肌群
1.使足屈的肌群 有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近固定收縮時,使足在踝關節處蹠屈,即繃直腳麵;遠固定收縮時,拉小腿向後,如蹲起和起跳的小腿動作。其中最強有力的是小腿三頭肌。
(1)小腿三頭肌triceps surae(前已述及)
(2)脛骨後肌tibialis posterior 位於小腿三頭肌深層。起於脛、腓骨和骨間膜,經內踝後方轉至足底,止於舟骨和三個楔骨。近固定收縮時,使足蹠屈伴內翻;遠固定收縮時,拉小腿向後,維持足尖踮立。
(3)拇長屈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 位於脛骨後肌外側。起於腓骨體後麵下方,經內踝後方轉至足底,止於拇趾末節趾骨底。除近固定收縮屈拇趾外,其他機能同脛骨後肌。
(4)趾長屈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 位於脛骨後肌內側。起於脛骨後麵中部,經內踝後方轉至足底,止於2-5趾骨底。除近固定收縮屈2-5趾外,其他機能同脛骨後肌。
(5)腓骨長肌peroneus longus和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 位於小腿外側皮下。均起於腓骨體(腓骨長肌居上,腓骨短肌靠下),肌腱經外踝轉至足底,腓骨長肌止於第一楔骨和第一蹠骨;腓骨短肌止於第五蹠骨粗隆。近固定收縮時,使足在踝關節處蹠屈;遠固定收縮時,參與維持足尖踮立和維持足弓。
采用負重提踵、負重蹲起、後蹬跑、縱跳或蛙跳等練習,可發展足蹠屈肌群的力量;采用負重深蹲、勾腿壓腿等練習,可發展其伸展性。
2.使足伸的肌群 有脛骨前肌、拇長伸肌和趾長伸肌(第三腓骨肌)。近固定收縮時,使足背屈,如勾腳尖、踢足球的倒勾球等;遠固定收縮時,拉小腿向前。
(1)脛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位於脛骨前脊外側,起於脛骨體外側麵,向下止於足底內側緣第一楔骨和第一蹠骨。近固定收縮時,使足背屈和內翻;遠固定收縮時,拉小腿向前移動。脛骨前肌和腓骨長肌組成一個肌袢共同維持足弓。
(2)趾長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 位於脛骨前肌的外側。起於脛、腓骨體上部,止於第2-5趾骨底背麵,還分出第三腓骨肌止於第五蹠骨底。近固定收縮時,使2-5趾伸和使足背屈和外翻;遠固定收縮可拉小腿前移。
(3)拇長伸肌extensor hallcis longus 位於脛骨前肌和趾長伸肌之間,起於腓骨體下方,止於拇趾遠節趾骨底背麵。近固定收縮時,使足背屈和伸拇趾;遠固定收縮時,同趾長伸肌。
采用負重勾腳尖可發展足背屈肌群的力量;采用繃腳麵、跪撐後倒等練習可發展其伸展性。
3.足內翻(即足內收、旋外)的肌群有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脛骨前肌和拇長伸肌。
4.足外翻(即足外展、旋內)的肌群 有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和趾長伸肌。
5.維持足弓的肌肉 脛骨前肌、腓骨長肌維持足橫弓和內側縱弓;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維持外側縱弓。
(四)足部的肌群
足肌分為足背肌和足底肌。
足背肌有拇短伸肌和趾短伸肌。
足底肌分三群,即內側群、中間群和外側群,其名稱與功能一致(可參閱足底肌圖)。此外,足底肌還有維持足弓的作用。
四、發展下肢肌力量和伸展性的練習
(一)發展下肢肌肉力量的練習
進行以下練習時,可分別發展下肢各部位肌肉的力量。
1.肌肉近固定時,發展下肢肌肉力量的練習有 懸垂舉腿;高抬腿跑;仰臥“剪腿”;俯臥“背腿”;負重腿屈伸;負重體屈伸;負重側擺腿;大腿拉橡皮筋內收;裏合腿;足內側踢球;負重屈伸小腿;後蹬跑;跳繩;原地縱跳;立定跳遠;蛙跳;多級跨跳。
2.肌肉遠固定時,發展下肢肌肉力量的練習有 仰臥起坐;負重深蹲起立;負重半蹲起立;負重提踵;足尖行走。
(二)發展下肢肌肉柔韌性的練習
進行以下練習時,可分別發展下肢各部位肌肉的柔韌性。
1.肌肉近固定時,可進行以下練習 正踢腿;後踢腿;側踢腿;前控腿;後控腿;側控腿;縱劈腿;橫劈腿。
2.肌肉遠固定時,可進行以下練習 正壓腿;後壓腿;側壓腿;正耗腿;後耗腿;側耗腿;跪撐後倒;雙杠仰臥起坐。
“基本概念”
1.半月板:位於膝關節內的纖維軟骨,有加深關節窩、保護關節麵的作用。
2.恥骨聯合:由兩側恥骨的恥骨聯合麵借纖維軟骨相連接,軟骨板中有很小的裂隙,故被稱為半關節。其活動性極小。
3.足弓:由跗骨、蹠骨以及關節、韌帶共同構成的弓形結構。
4.膕繩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的合稱。
“重點難點”
1.下肢骨的組成和數量及髖骨、股骨、脛骨、腓骨和距骨的主要形態結構(關節麵、轉子、骨線和粗隆等);
2.骨盆的組成和運動及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組成,輔助結構、形狀和運動;
3.足弓的分類和功能;
4.運動髖關節(骨盆)、膝關節、踝關節的肌群及臀大肌、髂腰肌、臀中、小肌、股四頭肌、股後肌群、大收肌、小腿三頭肌等的位置、纖維走向、功能和發展練習法。
“複習思考題”
1.下肢骨骼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包括哪些骨?共有多少塊?能觸摸哪些骨性標誌?
2.髖關節的組成如何?屬何種關節?能做哪些運動?並舉例說明。
3.膝關節的組成如何?屬何種關節?能做哪些運動?並舉例說明。
4.踝關節的組成如何?屬何種關節?能做哪些運動?並舉例說明。
5.試述骨盆的組成及骨盆可以哪些關節為支點做哪些運動?各有哪些主要肌肉參加?
6.大腿以髖關節為支點可做哪些運動?各有哪些主要肌肉參加?怎樣發展其力量?
7.大腿以膝關節為支點可做哪些運動?各有哪些主要肌肉參加?怎樣發展其力量?
8.說明做勾腳正踢練習時的上擺動作,下肢各環節是怎樣運動的?各有哪些肌肉參加工作?
9.小腿以膝關節為支點各做哪些運動?各有哪些主要肌肉參加?怎樣發展其力量?
10.說出哪些環節可在踝關節處各做哪些運動?各有哪些主要肌肉參加?
11.足弓的組成如何?可分幾部分?有何功能?
12.怎樣發展股直肌、股二頭肌和腓腸肌的伸展性?
13.試述髂腰肌、臀大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和小腿三頭肌的位置、功能和發展其肌力的輔助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