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要把工夫用在平時(2 / 2)

曾國藩發憤攻讀一年,這部《二十三史》全部閱讀完畢,此後便形成了每天點史書十頁的習慣,一生從未間斷,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曾國藩讀書極專,他認為治學貴專,不專則廣覽而不精,博閱而不深,隻能得其皮毛而失卻其本質,知其形麗忽其實,懂其表而不識其內涵。讀書是曾國藩堅持了一輩子的事情,真是活到老,學到老,日日讀書,乃至日日寫作。在翰林院,曾國藩已經是一個做了高官的人,許多人到了他這樣的地位,早巳覺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書本了。他卻為自己製定了十二條讀書的規矩。

1871年,曾國藩的身體每況愈下,可以說一天不如一天。作為理學修養甚深的他,在1月17日寫了幾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讀書不要放鬆。這凡句話語是,“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他認為,暮年疾病、事變,人人不免“而讀書則貴在堅持。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並詳細地製訂了日課:讀書讀熟十頁,看書應看十頁,習字一百,數息百人,記過隙影(即日記),記茶餘介談一則,右每日課,連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古文一藝,右月課;熟讀書:《易經》、《詩經》、《史記》、《明史》、《屈子》、《莊子》、《杜詩》、《韓文》。應看書不具載。

1872年3月2日,曾國藩的老病之軀已如風中殘燭了。這一天,他“病肝風,右足麻木,良久乃愈”。3月5日,前河道總督蘇廷魁過金陵,曾國藩出城迎候,出發之前閱《二程全書》,迎接途中,“輿中背誦《四書》,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聲。”身體差到如此地步,他還是堅持每日閱讀《二程全書》。但他接連在日記中發出感歎:“近年或作詩文,亦覺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暈、目疾、肝風等症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於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盡之職。苟活人間,慚驚何極!”他自知油盡燈祜,將不久於人世,便抓住生命最後時光做自己最喜愛的事——讀書。他每天讀的書就是《二程全書》,希望在理學的探究和修養上,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在現在人的眼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最能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和楷模,是他的治學精神。他的一生,手不離書,經史子集,無不精通。“做人要學曾國藩”。要學習他什麼?學習他工夫花在平時,而且從不間斷,一生如此。正是他隨時充實自己,因而成為了晚清最有名的重臣。所以,我們要想自己的生命之樹綻放美麗的花朵,就要隨時充實自己,把工夫用在平時,隨時學習,隨時提高自己,隨時為自己的錦繡前程準備“盤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