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或者隻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或者喜歡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比較。在與人相處中,就表現為對比自己優秀、比自己強的人不服氣;寬於責己而嚴於責人;看不起有缺點和錯誤的人;拿正確的道理當作手電筒,不照自己,隻照他人。這樣做,既阻塞了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道路,也難免造成人際關係的不和諧,有的甚至會發生衝突。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
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論語》中記載的這個小故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能者為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例如,在一個班級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寫了一手好字;有的擅長繪畫;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閱讀了大量的古今詩詞;有的通曉中外地理;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這些同學學習,不就可以使我們——這置身於萬綠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另外這對於指導我們處世待人、修養神性、增長知識,都是很有裨益的。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是很有意義的。
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的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的壯闊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由於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般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