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代替廉頗,改變了他的軍規,更換了他的軍吏,便與秦兵交鋒。
秦軍的大將白起,用了一個計策,假裝敗退,背地裏斷了趙軍的糧道。趙軍軍心大亂,四十多天得不到糧食,餓得無法作戰。趙括親自臨戰搏鬥,結果被秦兵射死。慘敗,損失了四十五萬士兵。
三國時,魏國政權逐漸落入司馬昭之手後,當時的天子曹髦深感屈辱,決心與司馬昭一鬥。他在後宮召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計議除司馬之策。曹髦揮淚說:“司馬昭篡逆之心,人所共知!我不能坐受被廢掉的屈辱,請各位助我一臂之力,共伐此賊!”王經奏道:“皇上不可輕舉妄動。春秋時,魯國大夫季氏掌握了大權,魯昭公空有虛名,心中不服,派兵攻打季氏,結果敗逃齊國;現在重權已歸司馬昭很久了,內外公卿大臣,不顧人臣之理,一味阿附奸賊,朝廷已布滿司馬昭的爪牙,陛下您實際上根本沒有可用之人。陛下若不能忍辱負重,隻怕就要大禍臨頭。請陛下三思,不可衝動行事!”王沈、王業見皇上一意孤行,為保自身,便直接到司馬昭府中報信去了。
一會兒,曹髦帶著拚湊起來的三百人,一路叫嚷著衝出宮來。曹髦親自拿著劍,站在車輦上,帶左右衝出南闕。王經跪倒在車輦前,大哭諫道:“今天皇上帶幾百人便去討伐司馬昭,無異於趕羊入虎口,白白送命呀!我不是顧及老命,隻是見這事是沒有可能成功的!”曹髦說:“我們已開始行動,請你不要阻擋。”便往雲龍門衝去。
這邊司馬昭早有布置,他派了賈充、成倅、成濟帶幾千鐵甲禁兵,呐喊殺到。賈充對成濟說:“司馬公養你何用?隻為今日之事!”成濟問:“要死,還要活的?”賈充回答:“司馬公有令:隻要死的。”成濟便衝上去,一戟刺死了曹髦。從此,司馬昭更進一步把持了魏國大權,為司馬氏篡奪帝位鋪平了道路。
所謂力微負重,是指自身能力弱小,卻要承受重大的責任,這雖然是行不通的。曆史上許多朝代在內憂外患,社會混亂之際,恰好又處於未成年的小孩繼承皇位,任小皇帝如何聰慧早熟,畢竟缺乏統治一個泱泱大國的能力。於是,造成外戚幹政或宦官專權,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了王朝的覆滅。東漢王朝的潰敗,唐王朝的分裂及清王朝的覆亡無不如此。
……
趙括紙上談兵,徒具虛名,實無大將之才;曹髦比起凶悍的對手,實則勢單力弱。他們本身缺乏致勝的條件,卻硬要承受巨大的重任,以卵擊石,結果必定是慘敗。
曹髦貴為天子,皇位臨空,且隨時都有坐受被廢的可能,深感屈辱和憤然。於是,曹髦“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我意已決,死又何懼!”。曹髦真的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去做、去敗、去死了。敗得如此羞辱,死得如此可卑。明知力微不忍負重,卻硬要以卵擊石,自毀乾坤。
僅憑一時血氣之勇,逞一時之能,乃愚勇之人也。凡為英雄者,須韜光養晦,隱忍待發;但一發則須氣吞山河,一發不可收拾,一發則承天命順時運,力壯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