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刻意地讓自己去變成另一片樹葉,活出一個人的精彩才會快樂,才會有成就感。
愛默生在他的短文《相信自己》中說過: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深刻地感覺到,嫉妒是無用的,而一味地模仿他人無異於死路一條。無論何時何地,能夠幫助你的隻有你自己,隻有耕種自己的田地,才能收獲屬於自己的果實。上天賜予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隻有當你自己努力嚐試和運用時,你才會知道這份潛能對於你到底意味著什麼。太迎合別人,便會失去自己的格調,你有你的精彩,別人無法代替。
王太太曾是個普普通通的女孩,但她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她曾因極力模仿別人無果,而幾乎要自殺。她說:“我的身體長得太胖,臉頰圓潤,這使我看起來更胖,我的母親非常傳統,她認為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不明智的,而且她認為做得寬大一點更耐用,我從不參加任何聚會,也沒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上學後我也很少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這使我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後來,我嫁了一位比我大許多歲的丈夫,但我還是沒有任何變化。我丈夫的家是一個有修養的家庭。我想要和他們一樣,但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努力模仿他們,也總是無濟於事。他們也曾幾次幫助我,但總是適得其反,把我推到更糟糕的處境。我越來越神經質,害怕見到所有朋友。一聽到門鈴聲我都會驚慌,後來我是徹底地崩潰了。我對自己很清楚,擔心丈夫有一天會發現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場合,我都盡量顯得愉快,甚至裝得有點離譜。我明白自己當時表現得過度差勁,而後便深深地自責,甚至事情過後的幾天裏我都顯得精疲力竭。最後,我實在懷疑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必要,於是我開始想到死。”
“改變我一生的隻是源於普普通通的一句話。有一天,我婆婆告訴我她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對我說:‘無論遇到什麼事,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本色……’‘保持本色!’這幾個字恰似一道聖光閃過腦際,我竟然發現自己所有的不幸都起源於我始終把自己的身心裝入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格式中,我其實一直都在迷失自我,這多麼可怕呀!”
“要還原自我本色!我試著研究自己的個性,認識自己,找出自己的優點。我開始主動生活。我加入一個團體,雖然隻是一個小團體,但當他們請我主持某項活動時,我也很害怕。通過自己不斷克服思想障礙,我積極參與其中,每次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氣。這的確是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我終於找回了自我,說實話,現在我比過去快樂得多。當我教養我自己的兒女時,我一定會把自己這些曆經苦難才學到的人生經驗告訴他們:‘不論發生什麼事,永遠活出你自己的精彩!’”
保持自我本色,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非常重要。不能保持自我往往是人們潛在的很多神經及心理方麵問題的病因。安吉羅·斐爾奇寫過13本書,還在報上發表了幾千篇有關兒童教育的文章,他曾說過:“一個人最糟的是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並且在身體特別是心靈中不能保持自我。”
威廉·詹姆斯也曾說過:“如果以我們應該達到的為基準,多數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過百分之十,他們不太了解自己還有更多未曾挖掘的才能。與我們應該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實我們還有一半以上的潛能深睡未醒。我們隻運用了一小部分身心資源。人們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設的限製中,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卻不能成功地開發,運用它們。”
我們都有太多的未加開發的潛能,又何必刻意苦苦地模仿他人?請你記住吧,你在這世上是惟一的存在。以前既沒有和你一模一樣的人,以後也不會有。遺傳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是由父親和母親各自的23條染色體組合交配而成的,這46條染色體決定了一個人的特點,每一條染色體中有無數個基因,任何單一基因都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個性特征。
科學表明:父母孕育了自己,但隻有300萬億分之一的概率才可能有一個跟自己完全一模一樣的人。也就是說,即使你有300萬億個同胞,他們也都跟你不同,所以,你應該為這惟一的一個你而感到驕傲。
當瑪麗·馬克貝德第一次上電台播音時,她試著模仿一位愛爾蘭明星的形象與口音,但並沒有產生什麼好的效果。直到她以本來麵目——一位由密蘇裏州來的鄉村姑娘——她才成為紐約市最紅的播音明星。
吉瑞·奧特瑞一直想改掉自己的鄉下口音,打扮也模仿城市人,他還對外自稱是紐約人,結果招致許多人背後的嘲笑。後來他開始重新彈起自己心愛的三弦琴,演唱他拿手的鄉村歌曲,才奠定了他在電影和廣播領域最受歡迎的牛仔地位。
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具全新的個體,你應該為此而高興。你如果想開發自己所有美妙的天賦,你就盡可能地展現、張揚你本來的個性吧!如果你努力了,總會有好的結果。歸根究底,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自我個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