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鳥(2 / 3)

從曆史和自然條件看,嚴重缺水的地區,主要是常年降雨量少,地下無水或水源極深,難以提取,有的水源水質差,無法飲用;有的水源可取,但村民居住分散,全部集中打井,費時耗資,收效甚微。因此,收集利用雨水以維係生計就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群眾實踐也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徐山林就任省慈善協會會長不久,就與榆林市同樣熱心慈善工作的老同誌,原市政協主席趙興國同誌商議,決定在那裏興辦一項“萬人飲水慈善工程”。

1999年,陝西省慈協會同省扶貧辦籌資75萬元,資助陝北白於山區缺水最為嚴重的定邊縣4個貧困鄉(鎮),建慈安水窖2500眼,為2500家缺水貧困戶1萬多人解決了飲水困難,充分發揮了民間團體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群眾解愁的積極作用。定邊受益村民對這一善行義舉,欣喜萬分,讚不絕口,稱慈安水窖是“功德窖”、“幸福水”。

走進這裏的百姓家裏,你會看到,家中擺得最多的家具是盛水的缸。這些水缸,他們幾代人都不曾盛滿過水。今天,他們將崖畔慈安水引入家裏,注到缸裏。那嘩嘩的流水聲,讓這水缸體會到了“充實”,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滋潤”。麵對此情此景,徐山林開心地笑了。

center(五)

當慈心化作善行時,每一個時候都是新鮮的。徐山林對於慈善事業的熱心幾近癡迷。他逢人說慈善,開會講慈善,寫文章談慈善,讀書找慈善,全家老小共做善事,慈善成了他生活的充實內容。他與時代同腳步,與群眾同冷熱,他心中有陝南、陝北的窮山溝,有盲人盲童和殘疾人,有唇齶裂者,也有躺在床上的病人,有考上學而愁沒錢上學的“準大學生”……他在時刻觀察著社會,在尋找那些需要和應該立即救助的對象,同時,他也不時地思考著如何把有限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用到最需要救助的地方和人群,他把慈善當做自己的天職。五年來,可以說陝西每一件善行義舉都從他的心上流過,有些是他親曆的,有些則是他關心的……

1997的,安康市大同鎮雙興村張林三兄妹,爸爸和媽媽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相繼病逝。11歲的哥哥張林、9歲的妹妹張圓、6歲的弟弟張興,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沒有了爸爸、媽媽的懷抱,這一年的冬天竟是這麼冷呀,今後該怎樣活下去?還能上學讀書嗎?老天爺聽不到他們的呼喊,但善良的好心人卻沒有漠視他們的痛苦和困難,村上的熱心青年陳奮祥、張天斌將三個孤兒的情況寫信告訴了徐山林。自小失去了父親,又對母親極為敬重、極為孝順的徐山林,在孩子們眼裏是一位慈愛有加、寬厚大度的好父親,他愛自己的孩子,同時又把這種沒有疆界的父愛播撒了出去,他和夫人陳天芝曾熱心救助過許多孤兒。看到這個消息的徐山林夫婦,真想立即將這三兄妹擁在懷裏,給他們溫暖,聽他們哭訴,為他們擦去淚水。路之迢迢,他們隻好將幾套衣服、兩袋麵粉、30斤食油以及800元現金,立即讓人帶給了張林三兄妹,並囑咐村幹部要妥善照顧好三個孩子,絕不能讓他們挨餓受凍。

1998年9月間,徐山林到安康視察工作,夫人陳天芝隨行回安康,日程安排得很緊張,但是他們仍然抽出時間去看望了他們牽掛的這三個孤兒。他們為孩子們買了夏裝,陳天芝就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一個一個為他們穿在身上,在細致入微地詢問了孩子們生活、學習等方麵情況後,陳天芝囑咐孩子們,要學會生活,要愛幹淨,講衛生,要勤快,好好學習。她對哥哥張林說:“你是家長了,要學會當家,要心疼弟弟妹妹。”又對張圓說:“女孩子要學會做家務,學著做飯,洗衣裳,百事都要學著料理。”徐山林對在場的鎮、村兩級幹部和眾親鄰說:“張林三兄妹失去了父親,他們就是我們大家的孩子,我們都要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關懷他們。有苗不愁長,苦幾年,他們就成人了,拜托各位了。”他當場和鎮、村幹部商定,確定張林叔父張天魁為三個孩子的監護人,負責照料日常生活;立即為三個孩子做體檢,有病就抓緊治療;民政部門要從救濟款中為孩子解決一些生活費,學校要在雜費上給予減免。

1998年底,又是一個嚴寒的冬季,但這個冬季對於失去了父母懷抱的張林三兄妹,感受到的是人間無限的溫暖。安康市慈善協會副會長張培祥同誌,帶著徐山林為孩子們準備的500元過年錢,帶著徐山林對孩子們的深切關懷,帶著安康市慈善協會的一片愛心,在臘月二十二日來到了三兄妹家。安康市慈善協會的幾位負責人曾多次來看望過他們,給他們添置過冬的棉被,捐贈1000元現金,這次,又給三個孩子買了過年的新衣服和糖果之類的食品。

1999年4月17日,徐山林回安康視察扶貧工作,臨走時又將張林三兄妹、大同鎮黨委書記唐誌鋒、鎮長張忠洲、監護人張天魁及張林三兄妹所在學校的校長和班主任老師接進城,在安康市慈善協會座談。黨委書記唐誌鋒詳細彙報了一年多來為照顧張林兄妹所做的具體工作。鎮政府決定從救濟款中每月為三個孩子解決90元生活費,一直供養到18歲,鎮機關單位幹部職工,自願捐款1000元接濟孩子的生活費用。村上為三個孩子增劃了6分水田,請人代耕。鎮信用社捐助資金包攬張林三兄妹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部學費,如能考上大中專,繼續資助費用。天津慈善協會還帶來1000元善款予以救助。臘月三十,鎮政府還為張林三兄妹送去200元現金,200斤麥子,兩袋麵粉和被褥、衣物、學習用具等,幹部們還和孩子們一起吃了團年飯。班主任老師鄭東雲、張正芳說:“張林三兄妹既是我們的學生,也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既要教他們知識,更要教他們做人,教他們生活,盡心盡力將他們培養成才。”監護人張天魁,雖不善言談,但平時做了大量工作,孩子頭痛腦熱,就領著到醫院看病。張天魁的妻子也很賢惠,平時幫孩子們洗衣服、洗被子,教他們做飯,收拾屋子。

徐山林聽了大家的彙報,十分高興。他動情地說:“我們大家都在做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好事,善事。社會各界對三個孤兒傾注愛心,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一首感人的真愛歌曲。愛心有無窮的力量,人人獻愛心,我們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對張三兄妹的幫助現在才開了個頭,我們要一直幫助下去,直到把他們撫養成人。我再次拜托各位,把這件好事做到底。”

之後,隻要徐山林夫婦到安康,總要和孩子們聚一聚,了解他們的狀況,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每次和孩子們在一起,徐山林夫婦都要為孩子們添置新衣,購買糧油和日常生活用品,還幫助他們修繕房屋,安康市慈善協會在徐山林不能來看望孩子們的日子裏,經常以各種形式資助孩子們,使他們時時刻刻感受這份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在了解徐山林救助三孤兒的事跡時,全國的電影院正在上演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我的兄弟姐妹》,片中的四個兄妹在承受了父母雙亡的慘痛打擊後,更悲慘的命運又等待著他們,他們隻有手足分離,才得以生存下去。

張林三兄妹是不幸的,父母的早早離去,無疑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永久的創傷。然而他們又是幸運的,他們沒有像《我的兄弟姐妹》那樣,品嚐兄妹分離和尋找的痛苦,也沒有像許多更不幸的孤兒那樣流離失所,浪跡街頭。他們在失去雙親後,得到了十倍、百倍各方親人般的照顧,在這個世界,他們感受到了愛的溫暖和善的美麗。他們寫信給徐山林和安康市慈善協會,感謝徐爺爺和眾多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對他們的關懷。哥哥張林還向徐山林表了決心,要以最好的學習成績報答徐爺爺。

center(六)

在中央電視台的“實話實說”欄目中,曾經有兩個姐妹走進演播室,麵對億萬觀眾,講述她們各自人生轉折的故事。當年,因家中生活貧困,兩姐妹的單親母親無力支付兩個女兒的學費,又無法在這都是娘的心頭肉的兩姐妹中做出取舍,當媽的無奈之下,做了自己一生都難以追悔的決定,用兩根稻草做簽,誰抽到長的繼續讀書,誰抽到短的留在家中務農。命運就這樣被兩根長短不一的稻草決定了,姐姐一輩子留在了家鄉,守望家園,而妹妹則一步步地改寫著自己的人生,中學畢業考上大學。

其實,兩姐妹的遭遇是帶有普遍性的。筆者自己十分慶幸,當年上大學時的學費沒有現在這樣的昂貴,那時國家還給一筆在當時來說相當可觀的生活補貼,不然,肯定會像現在許多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學生一樣,因無力湊齊學費,隻有傷心地以淚洗麵,放棄這個對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有的夢想。

自小就失去了父母雙親,一直跟奶奶相依為命的鄭道坡,是個勤奮、好學、懂事的孩子。每天的清晨,他都要比其他孩子起得更早,安排好年邁的奶奶起居,然後翻山越嶺才能來到學校。學校讓他暫時忘記了孤獨、饑餓與貧困,讀書,使他產生了許多美好的幻想。放學之後,忙碌在田間地頭,望著遠處層層疊疊的山,鄭道坡總有一種飛翔的欲望,飛過那一道道山川,看著山那邊的世界。

然而,鄭道坡還不曾擁有豐滿的翅膀,就被沉重而殘酷的生活現實折斷了。

奶奶,他唯一可以依靠的親人,在他即將參加高考時,也匆匆地離開了他。坐在家中唯一的一件家具——破舊的桌子前,鄭道坡欲哭無淚,痛苦與茫然之中,桌子上的書本幫助了他。年少的鄭道坡根本沒想過讀書最終是否真能拯救他,從而改變他坎坷的命運。單純的他隻想通過讀書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進入書的世界裏,他是真正自由的,富足的,快樂的。不甘心聽從命運擺布的他,還想向那個從未走出去的世界做出證明,我是可以飛翔的。

這呼喊,外麵的那個世界聽到了,陝西省慈協會聽到了,省慈善協會的會長徐山林也聽到了。

為了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上學難”,當國際性慈善組織——世界宣明會來陝考察西部大開發環境時,徐山林和省慈協不失時機地與這個慈善組織建立了聯係,並迅速向世界宣明會提出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意向。

意向很快得到了認同,世界宣明會、省慈善協會和省教委達成共識,商定共同開展“資助陝西省百名貧困大學生”的活動。這一活動,由世界宣明會提供資金,由世界宣明會、陝西省慈善協會和陝西教委共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