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鳥(1 / 3)

善良即是曆史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

right——雨果

center(一)

人的一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農夫,也可以是工匠;可以為官,也可以為民。今日之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四海清平,人有所為。徐山林,這位酷愛詩文,擅長書法的領導幹部,在陝西省級領導崗位上一幹就近20個年頭。2001年,他退休了,整整工作了五十載的徐山林,應該過過清靜日子了。但是他沒有這麼做,這位把一顆赤子之心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的共產黨員,似乎生活辭典裏就沒有“清閑”二字。早在五年前,還在他公事匆忙的時候,他就曾思考過自己退下來後的生活安排。他給自己定了三條:一不幹掙錢的忙事;二不幹享福的閑事;三要幹扶貧濟困的善事。

一件偶然碰到的事,深深攪動了他的心緒。1995年春節前夕,時任常務副省長的徐山林到西安郊區某工廠慰問困難職工。他走進一戶工人家庭,揭開鍋蓋,不禁令他愕然,滿鍋全是青菜碎葉,大約隻攪和著二三成玉米糝子。他仔細詢問了女主人的情況,原來她的丈夫已經病逝,她是一個沒有工作的家屬,拉扯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上小學。沒有辦法,她每日去火車站討飯,後來工廠發現了,把她叫回來,安排她看大門,每月發給300元錢,這點錢實在難以維持最低生活,她就每天去菜場揀賣剩下的菜葉,再買一點玉米糝子攪和一起,艱難度日。他聽著這位婦女的辛酸訴說,幾次掉下眼淚,臨別時徐山林除送上政府的600元補助外,他自己又掏600元送給這戶苦難人家。

這件事讓他想了很多。他想到這些年我們國家經濟確實長足發展了,人民生活的確明顯改善了,但不可否認,由於改革帶來的利益調整,由於天災人禍的襲擊。仍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這件事還使他認識到,扶貧的眼光不僅要盯著農村,還要關心城市的貧窮人群。為此,他大聲疾呼:領導幹部要注意“燈下黑”,扶貧工作要進城。要少來點“錦上添花”,多來點“雪中送炭”。由此也使他更加下定決心,要把退休後的歲月奉獻給扶貧幫困的慈善事業。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不少老同誌、老戰友的支持。於是,1996年秋,在社會各方麵的支持幫助下,“陝西省慈善協會”正式成立,徐山林被全體代表一致推舉為第一任會長,從此,他開始了晚年歲月的嶄新工作。

center(二)

說來也奇。就在1996年慈善協會成立不久的一天,徐山林接到了一位在深圳打工的安康青年的來信。信中夾有一張《羊城晚報》的剪報照片,這幅照片是一位攝影記者拍下的奇特畫麵:在汪洋一片的水庫裏,漂著一個個汽車輪胎,輪胎上坐著小孩,小心地劃著水,危險地渡向彼岸。照片右方是一篇《擺“舟”上學》的短文,文中記述了安康市漢濱區鬆壩鄉的小學生坐著廢舊輪胎漂渡水庫上學的驚險情景。這篇報道和照片不期被一位在深圳打工的安康青年看到了。這位有心的安康人剪下報紙寄給徐山林,呼籲他關注此事,同時彙來了1000元人民幣作為修橋的讚助。這位“安康人”是懷著怎樣的焦慮心情,又是抱著多大的期望?!徐山林被這位小老鄉的信深深感動了,更為山區孩子上學的艱險而擔憂。他當即指派省慈協副會長蔡肇發到鬆壩鄉調查,和當地群眾一道商議解決辦法。原來這座水庫,多年來阻斷了庫東與庫西的交通,給三個村500多戶、2000多村民生活、學生上學造成極大的不便,使得不少學生常用廢舊輪胎漂渡水庫到校上課。那攝入鏡頭的奇特景象,險象環生,已經有兩個學生落水喪生。徐山林得知詳情後,心情無比沉重。他說,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為了下一代能過得更幸福嗎?如果他們生活在危險的環境,甚至還是小小嫩芽的時候,便遭遇不幸,還有什麼更讓人心痛呢?

徐山林決心解決這一問題。在比較幾種解決方案後,決定修一條5公裏長的“慈安公路”,以徹底解決學生上學、村民外出的困難。在徐山林的關心和推動下,省慈善協會經與止園飯店協商,各出資10萬元,幫助鬆壩鄉修建這條鄉村公路。這個消息,讓鬆壩鄉的老百姓歡呼雀躍,他們以極大的熱情義務參與這項工程,連幾十名打工者也捐來5萬元錢熱情讚助。鄉上成立了修路指揮部,鄉長掛帥任總指揮,區交通局派技術員測量、指導施工。全鄉動員了700多個勞力,經過110天緊張勞動,公路於1997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

公路開通那天,鬆壩鄉的老百姓,像過節一樣的快樂。他們敲鑼打鼓從這條路上走過來,迎接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一路顛簸,不辭辛苦來看望他們的徐山林。少先隊員們將紅領巾戴在了徐山林爺爺的脖頸上。孩子們知道,在這位爺爺關懷下,每天那早晚驚險漂渡的經曆從此成為過去。

他們將沿著一條嶄新的慈安路安全而愉快地走向學校,而這條路的意義將會無限延伸,就好比是他們未來人生路的起點。

撫摸著胸前的紅領巾,徐山林百感交集,他愛這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更愛這些活潑向上的孩子們。如果可能,他願造一個天堂,讓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到那裏生活成長。

center(三)

童年,一再被詩人、作家們比喻為金色的。而徐山林的童年卻是灰色的。

從他來到這個世界睜眼看天時,天就失去了最光芒的色彩。父親在他不滿周歲時,便撒手人寰。人生的不幸隨著父親的離去而降臨了。家勢衰落,苦難與貧困就像魔鬼的影子一樣,緊緊跟隨著這家的孤兒寡母。

母親是年輕的。年輕的母親尚在憧憬著夫妻恩愛、兒女成雙的美滿未來,殘酷的未來卻先一步來到她的眼前。

母親是剛強的。剛強的母親拭去了仍在流淌的淚水,眼淚養不活一雙兒女。她毅然挑起了這個失去平衡的家庭的重擔,靠為別人漿洗衣服,縫補衣衫,艱難地一天天將幼小的徐山林和姐姐拉扯長大。

母親又是樂觀而樸實的。樂觀而樸實的母親,懷著中國婦女最傳統最偉大的願望,下定決心,無論吃多大的苦,也要讓兒子上學讀書,成為有用之人。兒子的未來成為母親麵對苦難的堅強支撐。

如果說徐山林的童年又是幸運的,那麼這幸運的光環就來自母親那深沉的無私的愛,這愛,讓幼小的徐山林感受到了無窮溫暖,也堅定了他立誌奮發的信心。

徐山林從小就是個懂事又孝順的孩子。母親日夜操勞,尚不能解決全家的溫飽,但母親的愛心和母親的堅強,耳濡目染影響著徐山林,頑強不屈、樂觀向上、敢於麵對苦難與不幸的性格已經在他身上生根成長。

難艱困苦,是磨煉人格的最好學校。

偉大的心胸,表現出的就是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今天,當徐山林回憶童年,回憶母親,他記住的不僅是那難以忘卻的苦難,更是那方山水文化給他的哺育和熏陶。在三四十年代山城安康的一個大院落裏,樹陰遮掩,低屋連接,居住著十幾戶人家,每天清晨,人們日出而作,腳步聲仿佛還在耳邊嗒嗒地響著。從每間房子裏走出的有賣醪糟的,有打燒餅的,有貨郎擔,有炒花生的,有碼頭工人,有廚師,有澡堂工人,有賣豬頭肉的,還有孤兒寡母。他們都是貧苦人,都是善良人,徐山林一家與他們共同居住在這個院子裏,感受著每一家不同而又相同的生活艱辛,備嚐著這艱辛帶來的酸甜苦辣。

每日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坐在院子裏聊天的溫馨情景;大院裏人們仗義幫助國民黨軍隊逃兵,為他的換上便衣,引他逃出古城的既危險又刺激的情景;院子裏丁姓婆媳在日本鬼子飛機轟炸中被炸死、燒死的慘不忍睹的情景,這一切,都給童年的徐山林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大院裏的這些人中,最讓徐山林難忘的,是那位名叫丁曰全的賣豬頭肉的大叔。這是一位有文化看過許多書的貧苦人,他將童年的徐山林帶入了一個充滿神奇、充滿幻想、是非分明、善惡分明的世界裏。在他的影響下、徐山林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許多古典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說嶽全傳》、《三俠五義》等等。古老的中華文化和那些豐富多彩的陝南風物滋潤了他的心田,那些俠肝義膽、行俠仗義的人物,讓徐山林感受到了一種力量,他朦朧地認識到,不僅要堅強地麵對苦難,樂觀地接受苦難,他還應該尋求一種力量,拯救苦難的人們。

童年對一個人影響太大了,以至年近古稀的徐山林還不無感慨地說:“童年的經曆,對我影響太大了,而現實生活,又不容我對那些弱勢群體視而不見,我隻有繼續為他們工作著,我的晚年生活才有意義。”

center(四)

陝北,是塊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貧瘠的土地。這裏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和革命傳統,同時,這裏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徐山林曾多次深入這片廣袤大地,走村訪戶,調查研究,他對那裏群眾生活的甘苦有較深切地了解。

80年代中期,徐山林在定邊縣調查,發現當地群眾吃水極端困難。這裏由於降雨稀少,地表水很缺,而地下水又是高含氟,常年飲用這種水,滿口黃牙,滿身患病,二十幾歲的大姑娘居然萎縮成小孩樣子,癱瘓在床,目不忍睹。為解決吃水,徐山林曾動員世界銀行代表去當地實地察看,感動得這位官員熱淚長流,慨然答應貸款,引黃河之水上岸。這項工程,雖然主體建成,但由於地處山區,群眾居住十分分散,水一時難於送入千家萬戶。政府為解決燃眉之急,派汽車隊拉水,車隊過處,竟有成群牛羊、蜜蜂緊隨其後,這些生靈也需要水啊!

一個“水”字,製約了無數陝北人祖祖輩輩的生存發展。那長長的毛驢隊伍爬行在黃土坡上,隻是為了馱回一桶水,姑娘出嫁前才能洗一次澡,為了水,他們不得不離開祖居的老屋,一次次地遷居;為了水,他們翻山越嶺,過溝爬坡,尋水,取水。他們人背、肩挑、車拉、畜馱,最遠的一趟要往返十餘公裏。

曾經有一個公益廣告,是號召人們節水的,其中有一句廣告詞說:假如不注意節約用水,那麼最後的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今天,生活在水源基本充足地方的人們,怎樣才能體會到定邊縣缺水山區的人們視水如金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