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烏衣巷(1 / 2)

【重裝半天電腦,先將重要數據拷出,再格盤,重裝,最後再拷入數據……耗了不少時間。趕緊碼出來一章新鮮的,各位看官請享用。】

第二天就是上元節,也是相府大宴之日,玄之一行還是乘大車前去。車上沒有什麼華美的裝飾,就算有,也早在從會稽趕往建康的途中沾灰染塵,不複光鮮。而玄之和他父親一樣,又是個素來不喜奢華張揚的人,所以一切用事皆從簡,這車來了建康,也隻是擦洗了一番,並沒有做什麼過多修飾。隻不過,拉車的駿馬,已經換成了一頭犍牛。

“可憐東晉最風liu”,這風liu氣度講究的是氣定神閑,慢條斯理,不能急匆匆,讓人產生不夠踏實穩重的感覺。士人出遊踏青,都喜歡用牛羊拉車,一方麵是東晉篤信道教的人多,牛在道教中總是作為能通靈的神獸出現——比如老君西去,就是騎一頭大青牛。另一方麵,實在是因為連年戰亂,大晉朝失去了幽雲青並這些產馬之地,搞得東晉馬匹稀缺。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王導身為一國之相,自然住在那後世天下聞名的所在——烏衣巷。

烏衣巷在秦淮河南岸,三國時曾是吳國禁軍營房所在,故而得名——因為軍士都穿著黑色戰服。本來這裏是城郊的演武場,在吳國滅了之後也就荒廢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有士族搬到這裏居住,漸漸這裏搬來的士族越來越多,儼然成了高尚社區。甚至高門士族都喜歡在烏衣巷居住,以彰顯其身份不凡,於是清早一出門就能看見這樣的情景。

“三伯,早安!”

“六堂叔,早啊!”

“……”諸如此類的問安聲此起彼伏。

小輩們最不願意在早上出門也就是這個原因,往往有急事出行,一路上遇上百十個家族長輩,還不能不行禮——這可要了親命了。所以要是有事的話,他們寧願走側門悄悄地出去。

烏衣巷裏麵聚集了太多的高門士族,成了大晉的高尚社區,街坊四鄰都是朝堂上的大腕,彼此之間可能還沾親帶故。要是人緣好的,從巷口走到巷尾,恐怕都得花上半個時辰,當真是“寸步難行”了。

牛車又行了小半個時辰,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石獅子兩旁樹立著六個大樁子,每個都有一丈高,三尺粗。正門卻不開,隻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上書“司徒府”三個大字。其實王導在鹹和二年(其實鹹和、鹹康,都是晉顯宗司馬衍的年號,東晉皇帝都挺喜歡改元的)天大旱時,曾上疏遜位,晉帝也準了,但是人們還是習慣稱他為丞相(晉朝這個官職有時叫丞相,有時叫司徒,其實就是一回事,皇帝改著玩呢)。

車馬還未到門前,早有人前去與那坐著的人說話:“我家郎主乃是丞相從子,寧遠將軍逸少公,煩請快去通報,將正門打開,好讓我家車馬進來。”

那人卻不動身,從鼻間嗤笑道:“什麼寧遠將軍、靖遠將軍的,沒有聽說過。天下將軍多得是,想和我家相爺攀關係的猶如牛毛;就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我家也不知見過多少;縱使親侄子,也要走角門。你不知道從哪裏鑽出來的野人,跑這裏來裝什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