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凝之不抱任何希望的,沒想到王羲之居然默許了,更是讓肅之二人氣歪了鼻子:我們也沒去過建康,怎麼我們不能去見世麵?
不過凝之不知道他們所想,就算知道也不當回事,因為一路上有李欣的加入,歡聲笑語多了不少,給枯燥的旅途增添了幾分顏色。
前次孫道潛從建康到會稽,隻用了兩天一夜,這次宇之一行要提前這麼多天上路,其實是因為他們帶的東西多,路上行的慢——相府世子添了千金,當然得帶上一份不薄的賀禮。這帶著禮物趕路就行不快,大車又重又寬,很多路況無法通過,結果又繞遠了。而且孫老道上次可是遭了罪了,他乘軍中健夫駕的輕車,幾乎是日夜不停地奔走,一路驛站上換馬,那速度是一點沒減。多虧孫老道是修道之人,身強體健的才能熬過來。
從會稽到建康沒有一千也有八百裏,要是崎嶇山路,按照現在的腳程,走上兩三個月也是有可能的,要是碰上秦嶺蜀道那樣的天路,走半年都不為多。好在江南都是平原,縱使有丘陵也不難走。更勝在建康和會稽都是古都,交通極為發達,恰巧就有條路直接連著兩座城。
路是有路,可不全是官道,東晉才立國三十年,百廢待興,當初許多道路官衙廟宇田舍都毀於戰火,別的且不說,有些個縣衙大堂的屋頂壞了,到現在都沒有修,一直讓它開著天窗。倒不是縣令有特別的愛好,喜歡坐在堂前看風景,而是修衙要錢,錢從哪來?
讓官府出的話,要先打報告,縣令不能私自開倉放糧,不能隨便動用府庫修衙,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上峰有通告文書下來後,照章辦理。當然平時還要管管張三家和李四家為了耕牛打架,趙五家倆小子鬧分家,王六家婆媳吵嘴,胡七家裏妯娌不和……大到縣裏大戶人家遭了賊,小到那些個雞毛蒜皮的事,隻要有人來首告,他就得升堂。當然你要是遇上那些個朝南坐不管事的主,那也沒辦法,這是個例,也不排除它存在。
晉朝地方官製是州郡縣三級,所以縣裏的報告經過層層上報遞到郡守手裏,郡守一看,某縣要修縣衙,真是個敗家玩意,手頭事正多著呢,先放幾天吧,一放就忘了時間。等想起來一看,差不多一個月過去了,這天郡守心情好,就批個意見再往上報。
郡太守上麵是州刺史,刺史(州牧)擱在漢朝那絕對是一個封疆大吏,都敢各自為政的,但是在晉朝他就是一閑職。因為頭上往往還有以將軍銜加領都督幾州諸軍事的牛人管著,這才是真正的地方大佬,比如王敦、庾亮、祖逖都做過這樣的職位。這都是些你得罪不起的爺爺,像修衙這等大事豈是你刺史敢拍板的?當然得批個意見乖乖呈給都督諸軍事來定奪。但是批得太快吧顯得太隨意,所以還得把時間往後錯一錯,這轉來轉去的又得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