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錢沒花完。”小品《不差錢》中,小沈陽這句有名的台詞頗觸人心弦。言外之意,身體不好甚至沒了,錢賺得再多又有何用。
雜粵砸雜和甲流的肆虐讓地球人意識到健身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身體才是一切的本錢,身體健康,不僅幸福自己也幸福他人。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對於美麗、強健、性感身體的追求日益提高,盡管今天有許多先進的醫療手段可以幫助你實現變美的願望,但它們仍然替代不了健身鍛煉。科學發展逐漸證實,達到您渴望的身材標準和良好的體質,效果最佳的方法是體育健身,有規律的鍛煉。健身是你最廉價的保險,健身不能等,不然為健康買單的是你自己。
健身是一種時尚概念,與體力勞動不同,在都市出現的頻率很高,似乎專為都市擁有優厚待遇的金領白領們而設計。
一則名為“都市白領10種短命的工作方式”的帖子,曝出了都市白領10種“短命”的工作方式:極度缺乏體育鍛煉、有病不求醫、缺乏主動體檢、不吃早餐、與家人缺少交流、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中、常坐不動、不能保證睡眠時間、麵對電腦過久和三餐飲食無規律等。這10種工作方式中排第一的就是身體的鍛煉極度缺乏。健身對他們來說等於空談,優秀的白領不注意健身,多年的打拚便有可能付諸東流。
不鍛煉身體有多種理由,有一種理由頗具大眾性:“健康漂亮的身體,我隨時可以開始鍛煉。但問題是我常常不能一直堅持下去,那麼一旦鍛煉停止,我的身體反而會比鍛煉前更胖,所以還是不鍛煉的好,至少我還可以保持現在的體態。”
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隻是一種偷懶的借口。我們都知道長胖的原因不是健身,而是運動太少吃得太多。大多數不運動的人到了中年都會大腹便便,體態鬆軟。如果一味給自己找借口不健身,便會像大多數人一樣迅速衰老。2緣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的肌肉會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脂肪,這是一個基本的生理規律,但是你堅持運動就可以把年輕時候的身材保持得更久甚至更好。
許多國外成功人士都有良好的健身習慣。美國前總統裏根就是一個熱衷於力量訓練的人,他從總統的位置退休的時候已經年過七旬,但還是精力充沛,行動敏捷,體態堅實。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已年過古稀,但仍然頭腦清楚、精神飽滿、腿腳利落。不論在家還是出國,每天雷打不動堅持長跑20分鍾。
李光耀說:“我每天都做運動,如果不做,便感到懶散,我發現健身操使我感覺更好,能開胃,也睡得更好。”
約翰·霍華德可謂澳大利亞政壇罕見的“常青樹”。自從1974年先後當選新南威爾士州自由黨議員和聯邦眾議員後,小個子的霍華德在政壇角逐近30年仍屹立不倒。如今他仍表示:自己經常鍛煉,身體很好。每天散步是他必不可少的,即便生日也會身著他喜歡的“袋鼠”牌運動套裝,從他居住的基裏比利大廈出發,沿著海邊散步35分鍾。
健身不能等,身處重要位置的政壇人士尚且如此,何況他人。如果你想擁有漂亮的身材,不是保持現狀就可以得到的,當你開始健身之後,你會發現這也許是你一生中做過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但有不少人存在這樣的觀念:“平時不健身,利用雙休日進行集中健身,用來彌補平日裏鍛煉的不足。”
其實這種觀點是荒謬的,美國最著名的權威雜誌《塑性》指出,偶爾運動會更傷身,其危害程度不亞於“暴飲暴食”。研究發現,喜歡運動的人患病率、死亡率均為偶爾鍛煉人的一半。經常運動和偶爾運動的人,同是35歲,其衰老程度可相差8年,到45歲彼此可相差20年,以後每過10年,差距遞增兩年。
究其原因,經常鍛煉的人,身體各項機能都處於良好的運轉狀態,如果偶爾運動一下,可能會打破這種平衡,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休克,從而使壽命縮短。
健身不能等,趁早開始,堅持到底。經常健身,你可以站如鬆,行如風,坐如鍾,精力更充沛,讓老板或上級對你刮目相看。你可以成功減肥,夏天穿泳衣的時候更自信,懷孕時身體更好,生產更輕鬆。在健身俱樂部裏,你會認識更多的人,對運動員有更多的崇拜,看體育節目更開心。你會活得長一些,省去很多買藥和看大夫的錢,幫助公司或單位節省醫藥費。你更熱愛生活,出去旅遊時的選擇範圍大大增加,視野開闊,記憶力也不會很快減退。
健身不能等,可以緩解許多當前流行的身體疾病,如減少高血壓、結腸癌和糖尿病等病患發生的幾率,減少冠心病的死亡率,可以預防潛在的疾病,同時可以幫助慢性病患者增強他們的抵抗力。
健身不能等,健身的最終目的是讓你活得更健康、更長久、更幸福,讓你的家人、同事沒有負擔。
健身不能等,長期堅持並形成習慣,會得到一個全新的自我。當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許時,你會後悔為什麼沒有更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