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事敗後,李泰滿心以為自己將要繼任太子,甚至還出言恫嚇弟弟李治,說他與造反的李元昌關係好,將被牽連。誰知李治年幼膽小,竟向太宗出言哀求,太宗恍然大悟,向李承乾詢問底細。承乾遂向太宗控訴,說自己本無異想,隻是被圖謀奪嫡的李泰所逼,不得不謀劃安身立命的辦法,這才上了不軌之徒的大當。
太宗聽後,既恨且怒,下令將李泰也囚禁起來。這個時候的太宗有沒有想到過自己兄弟相煎的過去?然而麵前是長孫氏和自己的兒子,他一個也不舍得殺。陰妃的兒子和兄弟李元昌的叛逆就更加重了這種打擊,以致傷心透頂的太宗竟然當著大臣們的麵尋死覓活起來。當眾人七手八腳地衝上來救駕的時候,他說出了心裏話:隻有立嫡幼子李治,才有可能在未來保全承乾和李泰的性命——有一種猜測,說李世民知道李治排行第九,不管才幹年紀都很難使眾臣甘心讓李治做繼承人,這一場尋死,固然是內心傷痛,隻怕也是他為了扶立長孫氏之子而有意為之。
最後,長孫皇後的最幼子、十五歲的李治暈頭轉向地當上了皇太子,他就是未來的唐高宗皇帝。
新太子確立五年後,唐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五十三歲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逝,與長孫皇後合葬昭陵(臨終前的李世民仍然念念不忘地叮囑,長孫無忌是皇後兄長、第一功臣,不能讓任何人傷害他)。
太宗去世後,充容徐惠思念成疾,拒絕醫治,表示但求速死,期望早日跟隨太宗而去。第二年,二十四歲的徐惠就離開了人世。唐高宗將她追封為太宗“賢妃”,按照她的遺願陪葬昭陵。
徐惠長眠在昭陵石室。這個位置與太宗的結發妻子長孫氏一樣,都在陵山主體內。除了長孫皇後,從未生育過一男半女的徐惠是離太宗最近的妃子。再也沒有其他的女人得到這樣的待遇,即使是執掌後宮多年的韋貴妃也未能如此。
徐惠的落葬地點,一定是高宗李治和長孫無忌共同的決定。眼看徐惠為太宗許下殉情心願的那一刻,他們的眼前,也許都恍惚看到了十幾年前身藏毒藥的長孫皇後。讓這個如長孫氏一般摯愛李世民的女子永遠陪伴在他的身邊,是對徐惠最好的懷念。
也許是有感於徐惠的聰慧癡情,她成為和長孫皇後一起載入正史後妃列傳的唯一一位太宗妃嬪。
太宗死後,韋貴妃被封為紀國太妃,隨兒子紀王李慎遷居藩地。燕德妃被封為越國太妃,隨兒子越王李貞居藩。
高宗麟德年間,兩位太妃都隨從高宗往泰山封禪。韋太妃不幸於麟德二年(665)九月二十八日病逝於隨高宗登泰山封禪的途中,享年六十九歲,陪葬昭陵。
燕太妃則一直登上了泰山,並次於高宗皇後武則天主持終獻,成為中國封建史上稀有的幾個能夠參與國家最高級別祭祀大典的女人之一。鹹亨二年(671)七月二十七日,燕太妃逝於鄭州,享年六十三歲,也陪葬昭陵。
“四夫人”中的最後一位,即推測中的隋煬帝公主楊淑妃,她的命運軌跡如何終結卻始終找不到痕跡。假如太宗死時她還活著的話,應該會依例被封為太妃並在兒子李恪的身邊定居。然而她不幸養育了一個極有聲望的兒子。李恪是她的驕傲,也給她帶來致命一擊。
永徽四年春天,高陽公主謀逆事發,長孫無忌將吳王李恪陷為同案犯。李恪死於非命,四個兒子均被流放嶺南。家破人亡之後,楊太妃不知所終。在《唐會要》所記載的昭陵陪葬名位中沒有她,實際中的昭陵考古也至今沒有尋找到她的墓葬。亡國公主的傳奇人生,就這樣沒有了結局。
在昭陵的考古發掘中,有一個令人難以忽略的細節:去世時年已六十九歲的太宗貴妃韋□,仍然牙齒完好,身高將近一百七十公分。
南北朝時期常有身高兩米的帥哥橫空出世,再加上史書對李世民的描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嗯,想象一下,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該有怎樣的氣勢與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