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的曆史角色,有點兒像曹操(本人認為曹公是英雄)。皇帝已是名存實亡,要靠他這位大軍閥才能維持臉麵,但他自己活著的時候卻不願廢帝自立(魏元修被殺,宇文泰是找了很多理由的),他一定要維持自己是忠臣的身份,絕不想活著挨罵。篡位為帝的事情由後人完成,自己享一份身後皇帝威名即可。
當然,宇文泰沒有貿然廢魏帝,另一個原因是他活著的時候,西魏政權並不是他一家獨大。當然宇文泰是龍頭老大,但是下麵還有七位:元欣、李虎、獨孤信、李弼、於謹、趙貴、侯莫陳崇。雖然這七位的柱國大將軍之銜是由宇文泰提拔,而且位雖高卻不掌實權,但是名義上他們仍然奉魏帝為主。假如宇文泰廢帝步伐走得太快、引起其他七人的反對的話,那麼本已處在東魏軍閥高洋壓力下的宇文泰就壓根兒討不了好去。於是終宇文泰一生,都隻是在變著法兒架空七柱國,而不是擺出對峙的陣勢。
獨孤信拋下家人來到西魏之後,宇文泰自然要關心他的個人問題。於是他娶妻又納妾,生下了六子七女,兒女成人後婚嫁之事也就提上日程。
獨孤信身為柱國,願意與他結為親家的人滿坑滿穀。獨孤將軍遂心所願,為女兒們都精心挑選了各方麵都出類拔萃的丈夫。
第一次做嶽父,獨孤信與鐵杆兄弟宇文泰做了兒女親家,將長女嫁給了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
宇文毓小名統萬突,雖是長子卻為庶出,他於公元548年受封為寧都郡公,時年十四歲。大概就在他封郡公後不久,大獨孤氏就嫁給了他。獨孤信選婿的眼光是很準的:宇文毓雖是庶出,但是人品出眾,不但文采斐麗而且性情溫柔敦厚。因此,獨孤氏出嫁後,和宇文毓情投意合,夫唱婦隨,生活安逸。
而這一切在西魏恭帝四年(557)的時候宣告結束。
宇文泰是在頭一年去世的,臨終時他將家國都托付給了侄兒宇文護。誰也不知道叔侄倆之間到底都有些怎麼樣的密議,總之,宇文泰死了剛倆月,宇文護就讓恭帝帝位“禪讓”出來了。而且“效法堯舜”也學得很到家:新任的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就是西魏皇家的女婿,娶的是文帝元寶炬的五女兒晉安公主。
宇文覺這年隻有十六歲,稱帝也好、治國也好,權力都掌握在堂兄宇文護的手裏。這位小皇帝對專權的宇文護十分忌憚,而叔伯輩的幾位柱國也深有同感。於是事件就發生了。
八柱國之一的趙貴不但對宇文護專權不滿,多少還有幾分為舊主魏帝抱不平,他聯絡獨孤信,想要除掉廢魏帝又專權的宇文護。誰知事機不密,被開府宇文盛告發。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北周開國後僅兩個月,趙貴就被處死,獨孤信在國中聲望極高,宇文護不敢公然判罪也不敢株連他的家族,但是也仍然在一個月後逼他自殺了。獨孤信死時五十五歲。
兩位柱國先後被害,孝閔帝更覺得大事不妙。他畢竟年輕性急,不久又策劃第二次誅殺宇文護。結果還是失敗。雖然此後孝閔帝試圖與宇文護搞好關係,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宇文護已經容不得他了——當年九月,孝閔帝被堂兄廢為略陽公,一個多月後被殺。
孝閔帝死後,宇文護也沒有自立為帝。與其說他沒有那個想頭,還不如說他沒有那個膽子。他隻想扶立傀儡當手握實權的太上皇,不想成為眾矢之的。他選中了堂弟宇文毓為帝。
宇文毓成為北周第二任皇帝,誰能當皇後?宇文護心中有鬼,自然不敢也不願讓獨孤信的女兒做皇後。然而在這件事上,宇文毓卻異常的堅持。這不但是他為嶽父抱不平,也是因為他和獨孤氏少年夫妻一往情深,更重要的是,假如他表現出一絲的退讓,那麼宇文護就更容易將沒有明確身份的獨孤氏置於死地。即使出於保護妻子性命的意願,他也一定要讓獨孤氏當上皇後。
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最後獨孤氏終於在丈夫稱“天王”的第二年(558)正式成為王後。
然而獨孤氏並不因為自己成為王後,就忘卻了宇文護的殺父之仇;再加上丈夫又處在宇文護的陰影之下,隨時有性命之憂,她就更是滿懷憤懣。
不久,獨孤氏就鬱恨成疾,去世之時,她僅僅當了兩個月王後,諡“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