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散文(3 / 3)

這封信,除了讓我們看到張愛玲義不取非分之財外,也看到了她不肯欺世盜名正直的一麵。她給朋友和“關係人”報道自己的生活片段,寫的是書信,不是小說或散文,因人證物證俱在,不存在真真假假的問題。1995年9月10日《聯合報》副刊刊登了一篇平鑫濤署名的紀念文章,說撇開寫作,張愛玲“生活非常單純,她要求保有自我的生活,選擇了孤獨,不以為苦。對於聲名、金錢,她也不看重。……對於版稅,她也不大計較,我曾有意將她的作品改拍為電視劇,跟她談到版稅,她回說:‘版權你還要跟我說嗎?你自己決定吧。’”“注釋59”平鑫濤當時是皇冠出版社的發行人。

張愛玲研究,方興未艾。哪一天她給夏誌清和宋淇夫婦曆年的書信全部公開後,有興趣“索隱”的學者,不愁沒資料。要周詳地探討張愛玲的才華與天分,除了研究她的電影劇本外,更可考慮兼顧張愛玲的英文著作和她的翻譯。除了翻譯英美文學名著外,她更翻譯過不少自己的作品,如《金鎖記》。艾曉明說張愛玲的小說不是篇篇都好,其實散文亦如是。前麵說過,離鄉別井後的張愛玲,已失去昔日的華彩,punch line (妙語)式的陌生險句,已不多見,但張愛玲到底是張愛玲,“敗筆”也有特殊風味。別的不說,就拿她1988年的長文《談吃與畫餅充饑》來說吧,一開頭就看到她“損”周作人:“周作人寫散文喜歡談吃……不過他寫來寫去都是他故鄉紹興的幾樣最節儉清淡的菜,除了當地出筍,似乎也沒有什麼特色。炒冷飯的次數多了,未免使人感到厭倦。”“注釋60”

每次讀《故鄉的野菜》,念著薺菜、黃花麥和紫雲英這些名字,口裏就淡出鳥來。起初以為自己沒文化,現在看到張愛玲也這麼說,可見周作人故鄉的野菜,沒吃到也不算什麼遺憾。張愛玲遠適異國,終身不離少女時代“異見分子”姿態,煞是可愛。

參考書目

甲:

張愛玲:《張看》,香港:皇冠出版社,2000年。

張愛玲:《流言》,香港:皇冠出版社,2004年。

張愛玲:《回顧展--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香港:皇冠出版社,1991年。

張愛玲:《回顧展--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香港:皇冠出版社,1991年。

金宏達、於青合編:《張愛玲文集》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子通、亦清合編:《張愛玲文集補遺》,香港:天地出版社,2003年。

夏誌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乙:

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1990年。

陳子善編:《私語張愛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

陳子善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彙出版社,1996年。

林式同等:《華麗與蒼涼》,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文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子通、亦清合編:《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合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古蒼梧:《今生此時今生此地--張愛玲、蘇青、胡蘭成的上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金宏達主編:《回望張愛玲昨夜月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金宏達主編:《回望張愛玲華麗影沉》,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上海:三聯出版社,2004年。

金宏達:《平視張愛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注釋1”《中國現代小說史》原為英文著作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6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譯本1979年由香港友聯出版社出版。1991年台灣的傳記文學出版社出了台灣版。《小說史》斷市多年後,2001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再版發行。

“注釋2”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金宏達、於青編:《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427頁。

“注釋3”張愛玲:《張看》,香港:皇冠出版社,2000年,第10頁。

“注釋4”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425頁。

“注釋5”同上,第423頁。

“注釋6”同上,第426頁。

“注釋7”T。S。Eliot, The Complete Poems and Plays 1909-1950(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1962),p。56.

“注釋8”見高克毅(喬誌高)、高克永編:《最新通俗美語詞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14頁。

“注釋9”張愛玲:《回顧展--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香港:皇冠出版社,1991年,第205頁。

“注釋10”T。S。Eliot, The Complete Poems and Plays 1909-1950(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1962),p。59.

“注釋11”張愛玲:《回顧展--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第208頁。

“注釋12”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422頁。

“注釋13”同上,第421頁。

“注釋14”夏誌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04頁。

“注釋15”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416頁。

“注釋16”柯靈:《遙寄張愛玲》,《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436頁。

“注釋17”夏誌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第343頁。

“注釋18”同上,第340頁。

“注釋19”劉紹銘:《兀自燃燒的句子》,《一爐煙火》,香港:天地出版社,2000年,第195-200頁。

“注釋20”許子東:《物化蒼涼--張愛玲意象技巧初探》,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49頁。

“注釋21”錢鍾書:《圍城》,香港:天地出版社,1996年,第195頁。

“注釋22”張愛玲:《我看蘇青》,《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232頁。

“注釋23”張愛玲:《花凋》,《回顧展-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香港:皇冠出版社,1991年,第448頁。

“注釋24”金宏達:《平視張愛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第211頁。

“注釋25”譚惟翰:《〈傳奇〉集評茶會記》,金宏達主編:《回望張愛玲昨夜月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第81頁。此茶會在1944年8月26日舉行,主辦者為《新中國報》社。除譚惟翰外,出席者還有炎櫻、譚正壁和蘇青等人。

“注釋26”賈平凹:《讀張愛玲》,《回望張愛玲華麗影沉》,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第283頁。

“注釋27”艾曉明:《“生命自顧自走過去了”:漫說張愛玲》,《回望張愛玲華麗影沉》,第313-317頁。

“注釋28”這套“主題散文”選集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在1990和1992年出版。2005年後複旦大學出版社重排再版。張愛玲的《必也正名乎》《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公寓生活記趣》和《造人》四篇分別收入錢理群編的《世故人情》《說東道西》《鄉風巿聲》和《父父子子》四本選集內。《更衣記》和《談女人》分別載於陳平原編的《閑情樂事》和黃子平編的《男男女女》。

“注釋29”張愛玲:《遲暮》,《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5頁。

“注釋30”周芬伶:《在豔異的空氣中--張愛玲散文魅力》,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第111頁。

“注釋31”張愛玲:《談音樂》,《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167頁。

“注釋32”“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國“形構主義”(Formalism)理論家史克羅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1893-?)引進到文學批評的一個術語。“陌生化”是藝術上一種技巧,使讀者或觀賞者對一些熟悉的、習以為常的事物突然產生新鮮的、前所未有的感覺,見J。A。Cuddon,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and Literary Theory,3 rd ed。(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p。226.

“注釋33”胡蘭成:《民國女子》,子通、亦清編:《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第23頁。

“注釋34”張愛玲:《封鎖》,《回顧展--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第452頁。

“注釋35”同上,第455頁。

“注釋36”同上,第458頁。

“注釋37”柯靈:《遙寄張愛玲》,《張愛玲評述六十年》,第384頁。

“注釋38”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38

“注釋39”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38頁。

“注釋40”張愛玲:《沉香屑:第二爐香》,《回顧展--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第336頁。

“注釋41”陳思和:《民間和現代都市文化--兼論張愛玲現象》,《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337頁。

“注釋42”張愛玲:《童言無忌》,《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88頁。

“注釋43”蔡美麗:《以庸俗反當代》,《張愛玲評說六十年》,第319頁。

“注釋44”陳思和:《民間和現代都市文化--兼論張愛玲現象》,《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339頁。

“注釋45”張愛玲:《詩與胡說》,《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131頁。

“注釋46”張愛玲:《燼餘錄》,《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54頁。

“注釋47”同上,第55頁。

“注釋48”張愛玲:《燼餘錄》,《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61頁。

“注釋49”同上,第62頁。

“注釋50”陳思和:《民間和現代都市文化--兼論張愛玲現象》,《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345頁。

“注釋51”同上。

“注釋52”張愛玲:《燼餘錄》,《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54頁。

“注釋53”張愛玲:《打人》,《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98頁。

“注釋54”張愛玲:《私語》,《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110頁。

“注釋55”張愛玲:《童言無忌》,《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93頁。

“注釋56”同上。

“注釋57”同上。

“注釋58”張愛玲:《致蘇偉貞信》,子通、亦清編:《張愛玲文集補遺》,香港:天地出版社,2003年,第342頁。

“注釋59”平鑫濤:《選擇寫作選擇孤獨》,陳子善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彙出版社,1996年,第12頁。

“注釋60”張愛玲:《談吃與畫餅充饑》,《張愛玲文集》第四卷,第3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