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3 / 3)

齋宮齋宮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齋宮係前朝後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3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凡祭天祀地及祈穀、常雩大祀前,皇帝致齋於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於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於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武英殿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麵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於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

慈寧宮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簷改為重簷,並將後寢殿後移,始定今之形製。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麵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麵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台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文淵閣是文華殿後的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書名樓“天一閣”建造。閣分上下兩層,黑色琉璃瓦覆頂,綠色琉璃瓦剪邊,色調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閣內藏《四庫全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後,除了皇帝來這裏讀書外,也允許臣工和學士們來此查閱圖書。

暢音閣通高20.71米,在寧壽宮區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戲樓。嘉慶年(19世紀初)又增建扮戲樓。閣高20餘米,從城牆外也能望見樓閣的綠琉璃瓦頂。“暢音”即盡情賞樂音之意。高閣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為福、祿、壽台。壽台台麵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個天井通祿台。此閣朝北,與帝後等賞戲的閱是樓相對。每逢年節,宮中即在此開演大戲,台上、台下都熱鬧非凡。

壽安宮壽安宮位於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於明代,初名鹹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鹹安宮。

明代所設管理皇室內務的十二個衙門,各有掌印太監一員。明劉若愚《酌中誌·內臣職掌紀略》:“皇明祖訓所載,設立內府衙門,職掌品級,立法垂後,亦盡善盡美……按內府十二監:曰司禮、曰禦用、曰內官、曰禦馬、曰司設、曰尚寶、曰神宮、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綬、曰直殿、曰都知。”

十二監為宦官衙門。事實上隻有在這些衙門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監。以司禮監最為重要,監內的提督太監主管宮內一切宦官禮儀刑名。而秉筆太監在宦官極端專權時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還設有四個司(惜薪、鍾鼓、寶鈔、混堂),八個局(兵仗、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麵,司苑),合為內官廿四衙門。宮女也有六個局(尚宮、尚儀、尚食、尚寢、尚功等),每個局下設四個司。

司禮監(職權主要有三項,一是批答奏章,傳宣諭旨,這是司禮監最重要的職權;二是總管有關宦官事務,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於“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於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三是兼顧其他重要官職,當時宦官係統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這也是司禮監職權的一個重要方麵)

內官監(主要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

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禦馬監(主管內府馬政)

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尚膳監(掌管禦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

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

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

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

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

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正一品:內侍司史內侍司判內侍司勤

從一品:內侍司

正二品:尚侍

從二品:典侍

正三品:掌侍姑姑

從三品:掌侍

正四品:禦侍姑姑

從四品:禦侍

正五品:掌事姑姑

從五品:長姑姑

正六品:姑姑

從六品:掌事宮女

正七品:掌事

從七品:長宮女

正八品:殿內宮女

從八品:宮女

太監:

正一品:總管公公

從一品:禦前公公

正二品:殿前公公

從二品:首領公公

正三品:掌事公公

從三品:帶班公公

正四品:內侍公公

從四品:大公公

正五品:公公

從五品:總管太監

正六品:禦前太監

從六品:殿前太監

正七品:首領太監

從七品:掌事太監

正八品:帶班太監

從八品:內侍太監

正九品:大太監

從九品: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