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1 / 3)

今日這《劍震山嶽》終於完本了,原本打算三千章節,花三年時間完成,可是事實是不可能的,因為我要吃喝拉撒!不得不向現實生活低頭,從新開新書了,把後麵故事內容在那本書繼續,書名《道仙緣記》。

這本書曆時一年零三個月,先在書旗混幾個月,別人介紹過來這邊,那句話真的沒有錯,總以為努力寫作可以逆天,事實又一次無情的打臉,一路一個人安靜行過來,這一個人寫書的那份寂寞,誰人知啊?是心酸還是無奈,先祝大家2018春節快樂!

體仁閣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麵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體仁閣高25米,座落於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麵闊9間,進深3間。康熙年間,曾詔內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禦容也曾收藏於此。乾隆年間重建後,此處作為清代內務府緞庫,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3座。

弘義閣弘義閣高23.8米,屬前三殿區。黃琉璃瓦,廡殿頂,麵闊9間,進深3間,上下二層,四麵出廊。弘義閣侍立於太和殿西南側。初建於明永樂年,名為武樓,明嘉靖朝改稱武成閣,清初改為今名,意為弘揚大義。清代的弘義閣長期用於收儲宮廷使用的金銀器具等。現辟為“皇朝禮樂展”展廳。

乾清門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麵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禦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禦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麵闊9間,進深5間,建築麵積1400平方米,自台麵至正脊高20餘米,簷角置脊9個。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以後,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裏也曾舉行過千叟宴。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交泰殿為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麵為方形,深、廣各3間。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禦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麵,上書乾隆帝禦製《交泰殿銘》。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坤寧宮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製於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坤寧宮座北麵南,麵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明代是皇後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麵炕,作為祭神的場所。清康熙、同治、光緒皇帝在此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37]

禦花園禦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禦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麵積12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座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的鬆、柏、竹與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禦景亭禦景亭位於禦花園內東側的假山頂上。原是明代觀花殿的舊址,萬曆間改堆假山。山的東西山石間各有登道,拾級而上可達山頂禦景亭。亭子平麵方形,四柱,一鬥二升交蔴葉鬥栱,攢尖頂,上覆翠綠琉璃瓦,黃色琉璃瓦剪邊,鎏金寶頂,四麵設隔扇門。四周圍繞著漢白玉石欄板。亭內天花藻井,麵南設寶座。禦景亭是皇帝、皇後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的地方。自亭上可俯瞰宮苑,遠眺紫禁城、景山、

摛藻堂位於禦花園內堆秀山東側,依牆麵南,麵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牆辟有一小門,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

養心殿養心殿位於內廷後三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麵。初建於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一直做為皇帝的便殿。自從清雍正朝開始,這裏做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處,遂成清代皇帝實際上的正寢。“養心”意為涵養心性。養心殿在宮中的位置比較便利,殿內空間布局豐富而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寢室以及分別用來批閱奏折、密談、休憩、禮佛的小室等一應俱全,比大殿宇更宜於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代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下更適宜皇帝起居活動的場所。養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親賢”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東暖閣的晚清垂簾聽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