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目標當然比遠期的目標容易達到,但是,如果較近的目標不符合我們的意圖,那麼我們也沒有理由認為,停頓一下,有一個停歇點就能使我們比較容易地走完下一半路程。一次小的跳躍要比一次大的跳躍容易,但是,任何想跳過一條寬溝的人都不會隻跳一半就停下來,以致掉進溝裏去。
如果進一步考察實施有步驟進攻的原因,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原因通常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內容:
(1)奪取進攻中所遇到的敵人要塞;
(2)籌備必要的儲備品;
(3)在倉庫、橋梁、陣地等重要地點加固工事;
(4)軍隊在冬季或宿營中休整;
(5)等待來年補充作戰力量。
人們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把整個進攻劃分為若幹階段,在運動中確定若幹停歇點。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獲得新的基地和新的力量,就好像自己的國家跟在自己軍隊後邊一樣,就好像軍隊隨著每一次新的進軍都可以獲得新的力量一樣。
所有這些富有讚美意義的目的也許能使進攻戰更便於進行,但是卻不能保證取得進攻戰的成果,而且,這種做法大多隻不過是用來掩飾統帥心情矛盾或政府缺乏進攻決心的借口。對此我們以相反的順序予以批駁。
(1)等待新的補充是雙方同樣都需要的,甚至可以說,敵人期待補充的心情更為迫切。此外,一個國家在一年內所能征集的軍隊和在兩年內所能征集的軍隊在數量上是差不多的,這是事物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一個國家在第二年內實際所能增加的兵力,同總數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2)敵人在我們休息的同一時間內也得到了休息。
(3)加固城市和陣地的工事不是軍隊的事情,因此不能成為做出停頓這一決定的理由。
(4)從軍隊目前所采取的給養方法來看,軍隊在駐紮時比在前進中更需要倉庫。當進軍很順利時,常常可以把敵人的儲備品占為己有,到了貧窮的地區,就可以用這些儲備品來解決給養不足的問題。
(5)奪取敵人的要塞不能看做是進攻的停頓,而是積極的進攻。因此,奪取要塞所引起的表麵上的停火,實際上同我們這裏所說的情況不同,這種停火並不是進攻力量的停止和減緩。但是,對某個要塞是進行真正的圍攻還是隻進行包圍或單純的監視,這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在這裏我們隻能一般性地指出,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確定,在進行單純包圍的同時繼續前進是否會遭到極大的危險。如果不會遭到極大的危險,而且還有力量繼續進攻,那麼最好是把正式圍攻推遲到整個進攻行動的最後進行。因此,人們不應該隻想到保住已奪取的東西,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東西。在繼續前進時,已經獲得的東西從表麵上來看當然又有立刻失去的危險。
所以我們認為,在進攻戰中任何劃分階段、設立停歇點和中間停頓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當不可避免地出現這些東西時,應該把它們看做是麻煩,它們不會使我們更有把握地取得成果,而會使我們更沒有把握取得成果。如果我們嚴格遵守普遍真理,那麼就必須承認從中間停頓出發(這在我們力量薄弱時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這樣的第二次進軍通常是不能達到目標的;如果第二次進軍是可能達到目標的話,那麼也就沒有必要進行中間停頓;如果我們的力量從一開始就遠不足以達到預定的目標,那麼,它就始終是達不到目標的。
所謂普遍真理就是這樣,我們隻是想通過對它的論述來消除那種認為時間本身似乎對進攻者有利的想法。但是,政治關係有可能是逐年變化的,正是由於這種原因才經常出現了同這種普遍真理相違背的情況。
以上所談的可能會給人留下這樣一種印象:似乎我們已經離開了我們的一般觀點,而隻注意進攻戰了。我們的本意絕非如此。當然,那些確定以徹底打垮敵人為目標的人,是不會輕易采取僅以確保已獲得的東西為直接目標的防禦的。不過在這裏我們必須堅持這樣的看法:沒有任何積極因素的防禦,無論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都是自相矛盾的。同時我們要一再重複地指出,任何一次防禦,一旦失去了防禦的利益,就應該根據自己的力量轉入進攻。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也應該把打垮敵人看做是防禦的目標,不管是大目標還是小目標。並且應該指出,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作戰的一方盡管抱有打垮敵人的遠大目標,但在開始時卻寧願采用防禦的形式。1812年的戰局就可以輕易證明這種看法並不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亞曆山大皇帝當時也許沒有想到,他所進行的戰爭如以後事實表明的那樣,完全打垮了敵人。這種想法難道是不可能的嗎?而且,俄國人在戰爭開始時采取防禦形式難道不也是很適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