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9年至1932年,是我少年時代在哈爾濱看戲最多的時期。其中有三次看的是“京角兒”即魏蓮芳、呂正一和雷喜福各一次。這裏先談魏蓮芳。
魏蓮芳是梅蘭芳的入室弟子,今猶健在,居滬上授徒傳藝。1982年春,梅葆玖赴港演出,過滬曾請魏說戲。蓋魏自為“童伶”時即傍梅先生演出,耳濡目染,更承親炙,受益自多。當年梅先生即聘王幼卿與魏二人為葆玖啟蒙,足見魏造詣不凡。我自入關後久居京津兩地,看魏演戲亦不為少,但基本上是給別人配戲。而他在1930年赴哈爾濱演出,則由其本人挑大梁,當是他嶄露頭角之時。而我所看的一次,卻是後來被稱為荀派保留劇目之一的《荀灌娘》(此實應算做王瑤卿的戲,最早並不僅由荀慧生獨演)。作為梅派傳人之一的魏蓮芳,在其早年竟演過這出梅蘭芳從來不演的戲,這在京劇演出史上也該算是一件不尋常的事了。
魏蓮芳扮演的荀灌娘,我已印象不深,不過卻為後來看荀慧生此戲打下基礎,使我對荀派藝術易於領略。魏此戲反串小生唱功似不很突出,但武工根底不弱,突圍起打身手頗矯健。改裝前與其兄調侃及重換女裝後與周撫相見時的神情,嬌羞中帶英俊,給人以熨帖之感。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倒是與魏同台演出的武生趙小樓(趙燕俠之父)。他這一晚在前場演一武戲(不是《惡虎村》就是《鐵公雞》)很過癮;後麵加演《荀灌娘》中的周撫,趟馬會陣諸場都儼然有大將風度,卻又多少帶點稚氣,與我所見趙經常上演的《二本走麥城》的呂蒙(此戲重撲跌,趙演來很精彩)和《槍挑小梁王》的嶽飛(此戲有點武戲文唱的味道)等南派武戲人物風格迥異。因此在我幾十年來看戲的經曆中,對趙小樓的藝術一直是感到滿意的。
魏蓮芳後來搭過楊小樓、馬連良、王玉蓉等人所組的班子,以演糜夫人(《長阪坡》)、範仲禹妻(《黑驢告狀》)和蕭太後(《雁門關》、《探母》)等角色見長,比他演正工梅派戲如《穆柯寨》、《天女散花》等更見功夫,但這已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