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報載:“當年四大名旦鼎盛時期,梅、尚、荀、程把傳統戲《五花洞》一劇中女蛇精所變的潘金蓮改由他們分扮,故名《四五花洞》……一段西皮慢板,一人一句,都各自展現本派特色……”
這段話與事實有不少出入。
一、過去如果幾位旦角合演《四五花洞》(或《六五花洞》、《八五花洞》);都是一半演假金蓮,一半演真金蓮,沒有全部扮假金蓮的。二、《五花洞》的主要唱段有兩段,一是西皮慢板,二是公堂上的二六。如果在台上正式演出,例由真金蓮先唱,然後假金蓮再重複一遍,沒有幾個人分唱上下句的。三、四大名旦隻是在長城公司灌製唱片時才每人各唱一句,這並不是舞台上的實際唱法。這次上海的京劇展演所采用的一人一句方式實際是取法於灌唱片時的權宜之計,雖能展示各派特色,卻把彼此競賽的意義給減弱、衝淡了。
1946、1947年,梅蘭芳、程硯秋兩位大師曾連續在上海同時演出,確帶有競賽性質。後來兩位大師聯袂演出義務戲,就有一出《四五花洞》。除梅、程本人外,梅派傳人楊畹農和程派弟子趙榮琛各伴老師同台,分飾真假金蓮,成為梅、程兩派藝術公開表演賽,一時傳為佳話。那次演出也是真假金蓮各唱一段,而非四人分唱四句。
除《五花洞》外,老生戲有《雙天師》,花臉戲有《雙包案》,都是一方唱罷另一方重唱一遍,沒有真假雙方分唱上下句的。為避免以訛傳訛,故撰此小文,聊正視聽。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