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00年前,依匹克特修斯就說過:種因得果,命運都會讓我們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誰都要為自己的果實付出代價。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就不會跟人生氣,跟人吵架,更不會辱罵別人,斥責別人,觸犯別人,怨恨別人。”
美國的曆史上,還從來沒有誰比林肯受到的責難、怨恨和陷害更多。但根據我們手中的資料,從來沒聽說林肯因自己的喜好來批判他人。要是有什麼需要完成的任務,他想到的是對手,因為他能跟自己做得一樣好。他還知人善用,哪怕是羞辱過他的人,隻要有適合對方的職位,林肯一樣會不計前嫌任用對方,就像委任自己的朋友一樣。他也從來沒因為誰是自己的仇敵或誰是自己不喜歡的人而解雇他。實際上,許多被他扶上高位的人都曾批評或羞辱過他,比如說麥克裏蘭、愛德華·史丹頓和蔡斯……林肯相信:“沒有誰因為他做了什麼而受到歌頌,也沒有誰因為做過什麼受到罷免。因為是外界環境、教育素養和生活習慣或者遺傳使他成為現在的樣子,將來他也是這樣子的。”
麵對林肯的寬廣胸懷,不知那些曾羞辱他的人作何感想,也許出色的人之所以出色,正是由於他們令人欽佩的人格。弘一大師也曾說過:“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其意旨與林肯的行動可謂是不謀而合了。
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以德報怨是在麵對仇恨時擁有平和的心態,能夠寬以待人,放棄不必要的爭鬥,這樣,才能化敵為友。
卡爾是一位賣磚的商人,由於另一位對手的惡性競爭而使他陷入困境。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走訪建築師與承包商,告訴他們:卡爾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不好,生意也麵臨即將停業的境地。
卡爾並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
有一個星期天早晨,卡爾聽了一位牧師講道的主題:要施恩給那些故意跟你為難的人。卡爾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卡爾告訴牧師,就在上個星期五,他的競爭者使他失去了一份25萬塊磚的訂單。但是,牧師卻教他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而且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自己的理論。
當天下午,當卡爾安排下周的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一位顧客正為新蓋一幢辦公大樓要一批磚而發愁。可是他所指定的磚卻不是卡爾他們公司所能製造供應的那種型號,卻與卡爾的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相似。同時卡爾也確信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的機會。
這使卡爾感到為難。如果遵從牧師的忠告,他覺得自己應該告訴對手這項生意的機會,並且祝他好運。但是,如果按照自己的本意,他但願對手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
卡爾內心掙紮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縈繞在他的心田。最後,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是錯的,卡爾拿起電話撥到競爭者的家裏。
當時,那位對手難堪得說不出一句話來。卡爾就很有禮貌地直接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的消息。
那位對手一下子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但是很明顯的是,他很感激卡爾的幫忙。卡爾又答應打電話給那位住在弗吉尼亞州的承包商,並且推薦由對手來承攬這筆訂單。
後來事情的發展令卡爾深感意外。對手不但停止散布有關他的謊言,而且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卡爾做。現在,除了他們之間的一些陰霾已經獲得澄清以外,卡爾還獲得了寬容、正派的聲望,另外,他的心情比以前感到好得多了。
中國有句民諺說:“胸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讓胸懷像大海一般的寬闊無垠,對厭惡甚至怨恨自己的人也持有一份包容與忍讓,渡人即是渡己,放下仇怨,你的內心就會安寧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