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章討論君主如何遴選大臣。馬基雅維裏堅持有明君然後才有名臣,而有否名臣則是判別有無明君的一個標誌。君主即使不能自身就理解一切,至少應當能夠辨別他人所理解的東西。識別大臣賢否的一個方法是看他是否在行動中把君主和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當然,君主為了籠絡大臣,也要考慮到大臣的利益。正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遴選大臣,對於君主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小事;他們的良善與否,全在於君主是否明智審慎。人們對於君主智慧的猜測往往通過對他身邊的臣子們的觀察得來,如果他們都是頗有才具而且忠誠不渝,君主就會被尊為明君,因為他懂得識別賢才並使他們保持忠誠。但如果他們不是這樣的人,人們就往往會對君主作出不好的判斷,因此這種選擇上的錯誤,將是他最大的錯誤。
凡是知道麥瑟爾?安東尼奧?達?韋納弗羅是潘多爾福?佩特魯奇的大臣的人,無不認為潘多爾福是一位最卓越的人,因為他選用安東尼奧作為大臣。人的頭腦可分為三類:一類自身就能夠理解一切,一類能夠辨別他人所理解的事情,第三類則自身缺乏理解力又不懂得別人的理解;這第一類是最優秀的,第二類也可算作優秀,而第三類則一無所用。於是,可以這樣說:即使潘多爾福不屬於第一類,他也可以算作第二類。因為任何人即使自己缺乏創見,可是他能夠判斷他人言行的好壞,他就能夠識別大臣作為的善惡,並揚善避惡,從而大臣們就不能指望欺騙他而必須保持良善。
關於君主如何識別他的大臣,這裏有一個屢試不爽的方法:當你察覺一位大臣想著自己更甚於想著你,在他的一切行為中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時,那麼這樣做的人就絕不會是一位好大臣;你決不可信賴他,因為作為臣子,國家就操在他手中,他不應該想著自己,而應該一心想著君主並決不想及與君主無關之事。另一方麵,為了使大臣保持忠貞良善,君主也必須常常想著大臣,給他財富以使他感恩戴德,賜予榮譽以使他分擔職責;並使他明白離開君主,他將無所依傍,於是,眾多榮耀使他更無所求,大量財富使他不敢再奢望,許多的職責使他害怕被替代。因此,當大臣們以及君與臣的關係處於這樣一種狀態時,他們之間就可以相互信服;反之,則隻會貽害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