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上有一位老鐵匠,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每天的生意收入正夠他喝茶和吃飯,老人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文物商從老街上經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那把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製壺名家戴振公的作品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作品。商人驚喜不已。
商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那把壺。老鐵匠聞價先是一驚,然後就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裏的水,他們的汗也都來自這把壺。
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現在竟有人要高價購買,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老鐵匠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不斷坐起來看上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讓他更加不能容忍的是,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
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再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鄰右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老鐵匠繼續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已經102歲了。
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
(第十一節 從容自在,保有一顆平常心)
在奧運會上奪得金牌的冠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得最多的是一句很簡單的話:保持平常的心態。的確,在競技場上保持平常心態,能使競技者超水平發揮,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在職場和人生中更是如此,隻有保持平常心,才能取得工作和生活上的成功。
實際上,很多人並不是被自己的能力局限所打敗,而是敗給自己無法掌控的情緒。在現實工作中,在激烈的競爭形勢與強烈的成功欲望的雙重壓力下,從業者往往會出現焦慮、急躁、慌亂、失落、頹廢、茫然、百無聊賴等困擾工作的情緒。這些情緒一齊發作,常常會讓人喪失對自身的定位而變得無所適從,從而大大地影響個人能力的發揮,使自己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
如古人所雲,“寧靜而致遠,淡泊以明誌”,不管我們身在何種環境,承受什麼樣的壓力,隻要能夠坦然麵對,就能夠輕鬆地走向成功。
有一次,有源禪師問大珠慧海大師:“大師修道是否用功?”
大珠慧海大師回答:“用功。”
有源禪師問:“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大師回答:“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
有源禪師說:“這和一般人有何不同?”
大珠慧海大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無論身處什麼位置,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同,但所麵臨的壓力其實是一樣的。漫長的工作生涯中,不分晝夜地加班、工作碰到困難、獲得褒獎、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連連,這都是我們要經曆的事情,它涉及所有的人,並不是單單指向某一個人。所以,我們應當努力學會而且是必須學會去適應環境,而不是怨天尤人、沾沾自喜抑或是垂頭喪氣。如果我們能夠隨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寵辱不驚,去留隨意,我們就能夠簡簡單單地麵對自己的生活。
一對老夫婦談戀愛的時間是1967年元月,時值“文革”爆發不久,全國一片混亂,百姓苦不堪言。那時候,糧店裏的米與副食店裏的肉、豆腐和百貨店裏的肥皂、布匹,以及煤鋪裏的煤等生活物資均要憑票供應,普通人家的生活清苦至極。男方的家在城郊的小菜園裏,用現在的話來說,那裏是當地的蔬菜基地。
女孩第一次“訪地方”(當地將女方到男方家裏去了解情況稱為“訪地方”)時,男方留她和媒婆吃中午飯。菜很簡單,隻有兩道:幾個荷包蛋外加一碗蘿卜絲。其中,那幾個雞蛋是向鄰居借的,蘿卜則是自己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