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和偉大就是藝術家的命運。”這是音樂家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名言。他以作曲家、指揮家、教師和音樂活動組織者的身份,占據了19世紀藝術生活的中心位置。然而這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藝術家沒有脫離浪漫主義的傷感,有一次他說道:“死去,在年輕時死去——多麼幸福!”
李斯特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811年他出生於匈牙利,父親是匈牙利一位富翁的管家。李斯特年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為了李斯特的進一步深造,父親變賣家產,湊了一些錢,全家遷居維也納。一家三口在維也納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擠在一間小屋內,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為了學琴,李斯特的父親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作為教師。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課,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鍾頭,但十歲的李斯特不畏辛苦,從來沒有間斷過鋼琴課。車爾尼也十分欣賞這位刻苦的學生。兩年後,李斯特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他已經可以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了。有一次,他的演奏會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天才的偉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新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在一些匈牙利貴族的資助下,李斯特來到了巴黎,繼續他的音樂生涯。李斯特的性格開朗、熱情,交遊廣闊。他在巴黎時,經常與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來往,他們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追求平等、博愛、自由,在藝術上主張革新。相似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使二人十分投機,雨果總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而李斯特也經常第一個欣賞到雨果的文學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幾首就是根據雨果的詩的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詩,也是從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來的,難怪後人將這兩位藝術家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1831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出現在巴黎,引起了轟動,他使李斯特認識到演奏大師所能達到的高度。李斯特觀看了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術師的演奏絕技以後,就下決心做鋼琴方麵的帕格尼尼。他學習用鋼琴去做那些輝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跡般的事情。他也寫一些過去從來沒有人在鋼琴上彈過的樂曲。他相信沒有任何音樂是鋼琴這種他所熱愛和選擇的樂器所不能表達的。他改編了過去曾經被人們寫過的幾乎一切種類的音樂,從大歌劇到貝多芬的交響曲。李斯特認為:若用鋼琴改寫歌劇和交響曲,他就能把那些可愛的旋律帶給那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聽到它們的人。
李斯特是最偉大的鋼琴家和節目主持人之一,他用手指表演,他的個性魅力產生了許多傳奇。演出時,他不是像以前的習慣那樣背對著或麵對著觀眾,而是采用了現在普遍采用的更有效果的坐姿。這種姿勢顯出了他的輪廓清晰的側麵像,使人聯想起但丁式的人物。他俯身在鍵盤上,發出雷鳴般的轟鳴,也有愛語絮絮,令貴婦人神魂顛倒。地位稍低一些的女士們爭搶他的鼻煙盒,把他的手帕撕成碎片。李斯特對這些作為傳奇的一部分的滑稽行為加以鼓勵。但是,在這些現象表麵的後麵,他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李斯特為他的朋友和信徒演奏貝多芬後期寫的奏鳴曲,他們永遠也忘不了那種感受。在巴黎,著名音樂家如同五月裏的知更鳥一樣多,可是李斯特還是成為他們中間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