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哲學家尼采(1 / 2)

20世紀的序幕剛剛揭開,尼采(Nietzsche,1844-1900)就悄然長逝了。今天,21世紀又開始了,倘若要探溯20世紀西方思潮的源頭,我們發現確實不能撇開尼采。有人說,在20世紀的思想家中,若要舉出兩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人物,當推馬克思和尼采。他們都不是學院式的哲學家,但卻震撼了整個西方社會意識。

在西方的哲學史上,尼采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他本身提出“重估一切價值”,對所有的哲學進行批判,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己卻成為批判的對象。人們對他毀譽不一,用不同的觀點對他的思想作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尼采也常常遭到誤解,有人說“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嚴重曲解的現象”。作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滿矛盾的複雜人物,要真正理解他是很不容易的。

1844年,尼采生於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尼采未滿五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865年,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的尼采,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言學。對於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來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後來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敵。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遊蕩、毆鬥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來。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1869年,尼采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也許,這位前程無量的青年學者要安心做他的學問了?並不是。僅僅兩年以後,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源的小冊子,同時宣告了尼采自己的悲劇生涯的開始。它引起了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讚揚,也遭到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言學界看來,一個語言學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言的精妙,卻用什麼“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他遭到了正統語言學家們的激烈批評。尼采發現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學生來聽他的課。

尼采嚐到了孤獨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慰藉方式:叔本華的哲學和瓦格納的音樂。還在學生時代,尼采在一家舊書店裏偶然地購得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一口氣讀完了。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漫遊在一個願望的世界裏,夢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能夠把他從時代的缺陷中拯救出來,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變得單純和誠實。正當他懷著如此渴望的時候,他發現了叔本華。他覺得叔本華就像是特地為他寫了這部著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