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家教——郎好家教孕育成功的種子(3)(3 / 3)

終於有一天,父親想到了一個好方法。他找來了一堆破布,脫下自己的襪子,把破布一塊一塊地塞進襪子裏,最後把襪子口縫上,這樣就做成了一隻布球。小貝利終於有屬於自己的球了——盡管隻是隻布球,可他還是十分高興,每天都帶著這隻球去踢。這隻布球成了小貝利形影不離的小夥伴。可是,父親卻沒有了襪子穿,不穿襪子的父親招來了很多人的嘲笑,但他並不在意。他想:一個男子漢不穿襪子照樣可以走路,可孩子總得有樣東西當球踢啊!

父親不僅關心小貝利在球藝上的進步,而且也關心他的生活,注重對小貝利的品格的培養。正是在父親的慈愛的教育下,再加上小貝利自己的努力,他進步很快,後來成為一代球王。

當人們問及我哪一個進球是最精彩、漂亮的,我的回答是:下一個!

我為足球而生,就像貝多芬為音樂而生一樣。

奧巴馬(1961至今)

全名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二世,第44任美國總統。2009年10月9日奧巴馬因為世界和平所做的工作,以及呼籲削減世界核武器而贏得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

母親讓他頓悟

奧巴馬的生父是首批進入夏威夷大學的非洲學生,這位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吸引了他的母親——一個美麗的白人少女。相識數月後,母親未婚先孕。但他出生兩年後,生父卻離開了他們。母親後來嫁給了一個非洲男人,生下奧巴馬並且離婚。盡管母親以後的生活非常艱難,但她義無反顧。

離婚後,母親帶著他艱難地生活著。後來,母親認識了繼父——一個來自印尼的留學生,於是母親帶著他到印尼生活。在雅加達郊區,道路到處是坑,通貨膨脹嚴重,學校裏的小夥伴把有著黝黑皮膚、滿頭卷發,再加上一副肥胖身材的他喊做“黑鬼”。他跑回家問母親要錢買香皂,想洗掉皮膚的黑色,但母親告訴他:“做黑人,一點也不需要自卑。”

後來,母親為了考取博士學位,主動從美國回到印尼進行了人類學工作。他很奇怪母親的行為,母親對他說:“做人要有追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要有益於他人,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他一下子就“頓悟”了。他重拾已經丟失好久的夢想——雖然我是個黑人,但我要贏得你的尊敬。

於是,他認同了自己是美國黑人的身份,開始努力學習。他在考取哥倫比亞大學的同時,還模仿母親到社區裏做義工。他發現,幫助別人真的能獲得快樂,尤其是幫助那些弱勢的人,更能讓自己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

所以,大學畢業後,他隻在華爾街做了兩年高薪工作,便義無反顧地到芝加哥黑人社區從事社區服務工作,雖然薪水很低,但他做得很快樂。他所做的也都是小事,社區的道路、照明、房屋修繕、勞資關係協調等,雖然都是些瑣碎的小事,但他都做得很認真。

然而母親卻在這時因癌症去世了。去世前幾年,她完成了長達1000頁的博士論文,論文對印尼農民的分析詳細切實,讓他讀起來心潮澎湃。他在處理母親後事時發現,在印尼,母親和周圍人的人有著極佳的關係,母親沒有留給他任何遺言和任何遺產,但他卻認為,母親的精神——自信、執著、敢愛敢言以及極佳的人緣,是多少金錢也代替不了的寶藏。

憑借母親留給他的精神,他迅速在政壇崛起。他曾經在社區工作的經曆,不僅幫他進入哈佛,還幫他打敗多名有錢有勢的對手,競選為參議員。他沒想到的是,當他決定競選美國總統時,這段經曆又一次幫助了他。他想到當初自己沉淪時,母親說的話。母親說:“奧巴馬,我覺得你父親是最帥最聰明的黑人,現在,你代替了他。”

從一個“黑小子”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成長曆程可謂一部活生生的勵誌片。許多人都和奧巴馬一樣,有過自卑,有過彷徨,也有過迷茫,然而奧巴馬很幸運,他從母親身上學到了人生的真諦:對社會的貢獻才是衡量一個人生命價值的真正尺度。我們如果能把握住這個尺度,我們的生命也會和奧巴馬一樣,快樂且豐富多彩。

如果你選擇的道路正確,並且能堅持不懈地走下去,那麼最終你會成功的!

我們的國家也許從不完美,但一代又一代人的奮鬥表明,它總能不斷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