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創新——創新比知識更重要(1)(1 / 3)

魯班(前507~前444)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建築工匠。他發明了雲梯、磨、鋸、鑽、刨等,被人們稱為建築工匠的祖師。

給母親做輛手搖車

魯班出生於世代工匠的家庭,父親長年累月在外麵給別人幹活。小魯班和母親在家,一年難得能夠看到父親幾次。

有一年,父親去了離家很遠的吳國幹活,很久也沒有消息。一天,家裏來了一個當初一起和父親出去幹活的人。那個人急匆匆地走進魯班家裏,臉色很難看,見到母親時,連平常問候的話都沒有說,開門見山地說:“您得到吳國去一趟!”母親馬上明白了是怎麼回事——這是要他們去吳國奔喪。

那個年代的交通很落後,根本沒有汽車,更別提火車和飛機了。人們出門主要是靠走路和騎馬或者坐馬車。但是,他們雇不起馬車,母親和小魯班又都不會騎馬,所以他們隻能走路去吳國。可是,到吳國的路太遠了,如果走路的話需要一個多月,況且母親由於悲傷過度,身體已經很虛弱了,小魯班十分替母親擔憂,害怕長途跋涉會讓母親的身體吃不消。

怎麼辦呢?小魯班像個大人似地思考著,要是有個能不需要馬拉的車子能讓母親坐著就好了。可是哪裏有這種車子呢?想著想著,小魯班有了辦法。

他找來了木板,按照自己見過的父親做車的辦法先把木板弄成小塊,然後把它們按照正常的方法組裝起來,這樣他先做了一輛車。不過,小魯班可沒有就此罷手,他又把車子進行了改動——在車子內裝了一個木頭做的、和車輪連著的搖把,隻要在車裏把搖把一轉,車子就骨碌、骨碌地開始走了。隻要不斷地搖,車子就能不斷地前進。

就這樣,小魯班讓母親坐在車子上,很快到達了吳國。

魯班的人這種創新精神一直伴隨著他成長。後來有一次上山伐木,他受到鋒利小草的啟發,發明了省事鋒利的鋸子。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這種工具。

上梁不正下梁歪。

張衡(78~139)

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

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

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就召他到京裏做官。他先是在宮裏做郎中,後來又擔任了太史令,負責觀察天文。

經過觀察研究,張衡推斷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麵;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樣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麵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甚至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塌,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做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地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裏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麵,蹲了一個銅製的蛤蟆,對準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裏,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們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裏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山體都崩塌了,大夥兒這才信服。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畢昇(970~1051)

中國北宋發明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發明活字印刷術

宋朝的時候,有個非常愛動腦筋的小孩叫畢昇。畢昇家裏很窮,沒錢供他上學。小畢昇非常羨慕那些在學堂裏讀書的小朋友們,便經常站在學堂窗外偷聽先生講課。每次偷聽、偷看所學的字,他都牢牢記在心裏。家裏沒錢買筆墨紙硯,他就用樹枝當筆在地上寫;用硬石灰或木炭當筆在牆上寫;舀一碗水,用手指蘸水當筆在桌子上寫。天長日久,練得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