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藍誌遠到底是什麼人(2 / 2)

說著,藍誌遠遞給我一個盒飯。

我接過來:“這盒飯幾塊?”

“5塊。”藍誌遠邊說邊自個兒吃起來。

我摸出5塊錢給藍誌遠,他推辭了半天還是收下了。

我急不可耐打開盒飯,狼吞虎咽吃起來。

我吃著這個5元的盒飯,感覺特別香,多年以後想起這頓飯,仍感覺香地不行不行的。

吃過飯,車夫們有的聚在一起打撲克,有的躺在車上打盹,藍誌遠則捧著一本書,坐在樹蔭下,嘴唇輕輕蠕動著。

我湊過去一看,大吃一驚,竟然是英語書。

“你……你學英語?”我結結巴巴看著藍誌遠。

我愈發肯定,這個藍誌遠不是一般人,絕對不是一般的三輪車夫。

藍誌遠是誰?他到底是幹什麼的?我心裏湧起強烈的疑團,難道他也是像我這般來體驗生活的?

藍誌遠衝我笑了下,不好意思地說:“是的,我英語基礎太差,得勤學習,不然考試過不了關!”

“考試?什麼考試?”我又問。

“自學考試。”藍誌遠看著我說。

“你參加自學考試了?考什麼學曆?”我來了興趣,沒有想到藍誌遠還是好學之人。

“專科,其他課程都過了,就差英語沒過。”藍誌遠說,“我以前沒正兒八經學過英語,基礎太差了。”

“我給你說,學英語的關鍵是大聲朗讀背課文,課文背熟了,語法和發音就都掌握了。”我說,“我估計你們考試的試題主要還是閱讀理解。”

“對,是的。”藍誌遠認真地聽著,邊用手輕輕揉著太陽穴。

“藍師傅,你以前是做啥的?我看你不像農村出來的,成家了嗎?”我好奇地問藍誌遠。

藍誌遠看著我笑了笑:“江記者,別對我個人感興趣,問別的我會回答你,可我不喜歡別人問我的個人隱私,對不起無可奉告!”

我吃了閉門羹。

於是我暫時把疑問放到肚子裏,和藍誌遠聊起了其他事。

談起三輪車夫的情況,藍誌遠倒是滔滔不絕,我從他那裏了解了一些。

“回頭收工後,這些人你都可以和他們聊的,這些人都很有故事,每個人的故事就是人生舞台的一出悲喜劇。”藍誌遠指指周圍的同行。

我點點頭,心裏對藍誌遠的好奇心卻更大了。

從那刻起,在體驗三路車夫生活的同時,我開始對藍誌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我此次體驗生活和對藍誌遠的興趣,直接導致了另一個重大事件的發生,這事件,以及這事件之後發生的事,一輩子深深鐫刻在我和藍月傷痕累累、飽經苦難的心裏,永世難忘,無法磨滅。

隨後的幾天,我繼續和這幫三輪車夫朋友廝混,通過藍誌遠的介紹,和他們交朋友,聽他們傾訴自己的酸甜苦辣,同時也初步了解了江城人力出租車的現狀。

據我的了解,江城市的人力三輪車大多集中在古城旅遊區,因為這些地方坐車的客人較多。從事這一行業的大多數來自農村,其中也不乏本地失業工人。他們沒有其它特長,隻有出賣苦力,風裏來雨裏去,為養家糊口艱難奔波著。

藍誌遠告訴我,隨著公交車班次和出租車數量的與日俱增,加上電動三輪車也參與角逐,人力三輪車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我隨機采訪了20位市民,其中16位表示比較喜歡坐的士。

此外,我發現,不少三輪車夫都遇到過不講理的客人,有的是醉漢,有的人瞎指路,還的人少給錢,但也隻能打落牙齒往肚裏吞。今年50多歲的古師傅,已在古城周圍踩了6年的人力三輪車了。

古師傅告訴我:“剛在古城旅遊區做生意時比較冷清,一天下來賺不了幾個錢,僅夠維持生計,有時會遇到一些人喝醉酒坐霸王車,他們不給錢我們也沒辦法,隻能忍氣吞聲;有些地方的人還會趕我們走,不許我們在那裏拉客。蹬三輪是為了維持生計,最怕遇到不講理的客人,但是真遇上了也無可奈何,隻能怪自己運氣不好。”

采訪中我感覺到,這群每天起早貪黑、靠出賣苦力解決溫飽的人,有心酸,有無奈,但他們更多的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其說他們痛並快樂著,不如說他們苦並樂觀著。

我在古城西路遇到經常在這一帶拉客的張姨,她就是一位樂觀的人。據了解,她4年前和丈夫一起到江城,夫妻倆都選擇了人力三輪車這一行。張姨告訴我,蹬三輪雖然辛苦,但幹這行很自由,有時候白天累了,晚上就不出車,反正隨興。雖然旁人覺得三輪車夫很辛苦,可張姨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她說夫婦一起蹬三輪,可以貼補家用解決溫飽,平時和客人聊聊天,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