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怎樣告別“錯別字”(1 / 2)

上二年級的黃新宇經常寫錯別字,同學們就給他起了個外號“錯別字大王”。而他並沒有因此而作出改變,甚至認為“寫幾個錯別字不會怎麼樣”。不過,自從他有一次因錯別字而考試不及格之後,他徹底改變了對錯別字的認識,並下決心告別錯別字。

從此之後,每當老師講到生字的寫法時,黃新宇都會聽得非常用心,並認真地識記生字的讀音、字形、筆畫、筆順。每當他寫字的時候,都會細心地檢查一遍。慢慢地,他的錯別字越來越少了。

在語文學習中,準確、規範地書寫、運用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錯別字卻是很多同學的“硬傷”,而且是“屢錯屢犯”。

而且,還有一些學生有黃新宇一開始的想法,認為錯別字隻是一樁小事,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誰還沒有寫錯別字的時候啊!那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在國際協議的文件上出現了錯別字,或者是在關鍵的時候出現了錯別字,其後果將會是怎樣的呢?小而言之,表明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不高;大而言之,可能會有損國家的形象。更可怕的是,文字是文化的基石,如果任由錯別字蔓延下去,若幹年之後,很可能會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不可想象的損失。

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錯別字帶來的危害,讀準每個字的音,認清每個字的形,把每個字都寫得工工整整,提高自己寫規範字的能力,從而告別錯別字。

好方法

第一,了解常見的形成錯別字的類型。

從理論上講,形成錯別字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6種情況:

1.筆畫相似:把“啤酒”錯寫成“啤灑”;

2.讀音相同相似:把“辦公室”錯寫成“辦工室”;

3.字形相似:把“輻射”錯寫成“幅射”;

4.音、形、義相似:把“拔草”錯寫成“撥草”;

5.字義、詞義混淆:把“湊合”錯寫成“湊和”;

6.不明典故:把“墨守成規”錯寫成“默守成規”。

第二,采用漢字“音、形、義”相結合的方法。

如果漢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寫錯,比如,“誨”、“晦”、“悔”;“栽”、“裁”、“載”,等等。因為,我們在寫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漢字的“音”,然後才是漢字的“形”。

那麼,對於這一類錯別字,我們就可以采用漢字的“音、形、義”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就拿“栽”、“裁”、“載”來說吧。“栽”讀“zāi”,“載”讀“zǎi”、“zài”,“裁”讀“cái”。“裁”、“栽”和“載”的“形”的區別相應是形符“衣”、“木”、“車”,那麼“裁”就與“衣服”有關,如“量體裁衣”;“栽”就與“樹木”有關,如“栽植”;“載”就與“車”有關,如“載客”。了解了“栽”、“裁”、“載”的音、形、義之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