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社會中,任性可以說是獨生子女的通病。所謂“任性”,是指對個人的需要、願望或要求毫不克製;抗拒、不服從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麵上答應、內心不服,當大人不在旁邊時,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如任其發展,任性的孩子難以與別人合作,難以與別人友好相處,難以適應集體和社會生活。
孩子任性的原因,盡管與遺傳和神經類型有關,但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家庭教育不當是造成孩子這種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一方麵由於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輕易給予滿足,特別是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任性的壞毛病。另一方麵,家長對孩子采取高壓、強迫的教育方式,過多地責罵孩子,就容易使孩子形成固執、任性的壞脾氣。
那麼,當孩子產生消極的任性行為時,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給孩子講清任性的危害性
對孩子的任性行為,父母不能因嬌慣而放棄教育,一味順從,也不能粗暴對待,以打罵代替教育。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說理入手,以情感化,巧妙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任性的危害性。
任性的孩子遇事容易激動,情緒波動大,這對身心健康是很有害的。還有一些任性的孩子,一切從感情出發,我行我素,不願接受勸告。家長若任其發展下去,孩子就會變得蠻橫無理,甚至胡作非為,最終可能造成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
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任性是一種不好的品質,家長、老師、同學都不喜歡,更不會接受。將來,這種任性的性格還會影響其人際關係以及工作和生活。同時,家長最好能讓孩子感受到任性會給親人、朋友造成的感情負擔,讓孩子自己認識到任性行為的不合理性,這樣,孩子才會產生自覺改正這種不良性格的願望。
2.可以適當製定一些行為規則
父母可為孩子製定一些行為準則,並結合校規,作為對孩子行為的約束。必須注意的是,這種行為準則不能過度或過於詳細,否則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孩子過於“聽話”,不利於他的成長,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性和開拓性。父母隻要抓住主要問題就可以了,待孩子慢慢長大後,再注重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等方麵的教育。
3.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有的孩子任性是過於以自我為中心造成的。對於這種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是破除其任性的秘訣。家長可以讓他多和同伴一起玩耍,一起活動。平時可經常請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可以適時地讓孩子出去找夥伴玩。當然,父母事先要給孩子講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見被否定了,要服從多數,不固執,不鬧情緒。孩子在與別人的溝通中,會體會到任性無用武之地。
4.對孩子的要求,千萬不要“百依百順”
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長要支持鼓勵。對孩子不合理或過分的要求,家長決不能毫無原則地遷就,應表示堅決的不允許,並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必須做。家長決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放棄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要知道,如果孩子的企圖第一次得逞,以後就會習以為常,由著性子來。偉大的思想家培根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此,家長應注意不能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稍有讓步。
5.要有足夠的耐心
當孩子表現出任性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冷靜,要耐心說服。同時,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否采取了令孩子心悅誠服的態度和方法,並檢查規定是否有些規定過頭了,過於束縛了孩子等等。隻要父母不粗暴地對待孩子,而采取生動活潑、寓意深刻的故事耐心說服孩子,孩子是會改變一些不良習慣的,並逐步成為一個具有較強自製力的人。
6.家長之間的意見要統一
父母之間意見要統一,而且同祖父母之間的意見也要統一,防止孩子有“空子”可鑽,否則家長的正確意見難以付諸實施。例如,當孩子任性時,往往是父親動手打孩子,母親忙著護孩子,外婆出來拉孩子,甚至相互埋怨、指責、爭吵,這就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麵千萬不要產生分歧。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麵前暴露出來。
寫給父母
一般來說,任性是種消極品質,應該及時矯正。但所幸孩子的個性並不像成人那樣定型和穩定,仍處於動態過程之中,有較大的可塑性。所以,孩子任性,父母也不必急躁,相信隻要“對症治療”,孩子的任性的毛病就會逐漸減輕並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