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無須陪讀(1 / 1)

孩子上小學後,整個家庭生活方式都會發生變化。孩子的生活中開始有了一種叫“作業”的東西,它仿佛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能帶來此後一連串的變化——作業事關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事關孩子未來的升學,升學又決定了事業前途……每個對孩子負責的家長,怎麼能不在意這件事呢。於是很多家長放棄自己的一些活動,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他們希望以此培養出孩子愛學習,規規矩矩寫作業的好習慣。

家長們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寫作業時搬個凳子坐在旁邊盯著,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時地過來,先了解一下要寫什麼,再不時地過來看寫得怎樣,最後還要細心地檢查。無論何種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全程參與,從頭關照到尾。

王女士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天從學校回來,都要父母陪讀、陪學。時間一長,孩子好像形成了習慣,或者說形成了條件反射,如果不陪讀,就不知道學習。

雖然她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很一般。她感到十分困惑和苦惱,經常和人討論這個問題,也經常自己一個人思考:“是不是我的方法有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做?”

這是個典型的培養孩子學習自主性的問題。類似這樣的父母不少,從早跟到晚,盯在孩子屁股背後,大喊小叫。這種做法不但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什麼益處,還會使孩子養成依賴大人陪讀的壞習慣。如果教的方法不恰當,還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空耗時間,結果是孩子對學習起了逆反心理。大人在,孩子就在那裏裝裝樣子;大人不在,孩子就開始玩耍或想其他事情。

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呢?

1.培養孩子學習的熱情而不是陪讀

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剛剛步入小學的校門,家長就怕他學習不專心,怕他把作業做錯,怕這怕那的,喜歡陪著孩子學習。其實,這樣做大可不必。很少有孩子天生就是學習自覺性差的,如果他一上學就有不專心的表現,那多半是因為這之前孩子沒有與書籍建立良好的“緣分”。家長的當務之急是培養孩子與讀書學習的“感情”,幫助他盡快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然後漸漸地從他身邊隱退。如果家長不及時抽身,一“陪”到底的話,那會使孩子的學習依賴性越來越強,對孩子今後的成長無疑是利少弊多。時至今日,還沒有出現過因為家長的陪讀而特別優秀的孩子,證明了家長陪讀確實不是一條好路子。

2.引導孩子認識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自主學習的關鍵是突出孩子在學習中的主動意識。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還應重視培養孩子學習的情感、態度和習慣,使孩子既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又獲得正確的價值觀。這麼做能為孩子持續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並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時,必須與孩子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並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支持。

3.教孩子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

父母要給孩子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於偉大的目標。”孩子隻有樹立明確的目的,才能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去學習。反之,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而學習,就會把學習當成負擔,好像在父母和老師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學習,這實際上就是奴隸式學習的思想根源。

4.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態度

父母要培養孩子積極學習的態度,要使孩子克服畏難情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的孩子厭學,學習非常被動,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主動學習,就是努力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就成了主動的事了。有了興趣,孩子就會在課前主動預習,了解自己會與不會的東西,在上課時能集中聽講,在課後能閱讀有關資料。

5.運用有效的輔導方法

輔導孩子學會自主學習需要了解自主學習的基本過程及其形成規律。當孩子自主學習處於初期時,父母應多扶持,多教方法,多示範;當孩子已經具備一些自主學習能力後,逐漸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當孩子能力較強時,應完全放手讓其自主學習。輔導孩子自主學習,就要使孩子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真正的動力源泉和真切的知識品味。

寫給父母

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麵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孩子自製力的日漸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