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有些心急的父母恨鐵不成鋼,則會經常斥責孩子。他們認為斥責孩子會讓他“長記性”。有些衝動型的家長,一見孩子做了錯事,“你還能幹什麼”“簡直是個白癡”之類的話便脫口而出。
殊不知,簡單、粗暴的斥責不僅無法使孩子心服,在感受不到父母關懷的情況下,孩子還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旦形成,不僅會加劇親子之間的隔閡和衝突,還容易使孩子的心理變得偏激、狹隘。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父母在責罵孩子時,孩子根本就不理會,既不頂嘴也不反抗,就是不聽,你罵你的,他做他的。這其實就是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孩子與家長越走越遠的結果。
經常被斥責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他們常常惶恐不安,性格也容易變得內向。他們在承受家長的責罵時,雖然感到憤怒與厭惡,但同時又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並施於他人。
經常斥責孩子,家長的威信也會遞減。因為一些家長在著急時聲色俱厲地對孩子說:“再這樣,我不要你了!”可是,即便孩子真的再犯了,家長實際上對孩子也無可奈何,更不會不要孩子。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家長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孩子漸漸摸清了家長的脾氣,認為家長再厲害也隻是嚇唬,他就不再懼怕,甚至會對你的斥責不以為然。你說話再重,他照樣我行我素,視你為無物,這時家長就威信掃地,再也拿他沒辦法了。
那是不是說父母就不能斥責孩子了呢?當然也不是。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導;他們難免闖禍做錯事,也需要斥責,否則孩子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隻是孩子受到斥責後,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恢複心理平衡,所以不能時時斥責,事事斥責。孩子整天處於一個心理極度壓抑的環境,長期下去,孩子的心裏就會抱怨:“爸爸媽媽為什麼總這樣子對我?”總是受到父母的斥責,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很容易情緒崩潰。
有個做教師的媽媽,她管教的學生遵紀守法,學科成績好,她在家中對孩子的要求也很嚴。孩子在家不許大叫大吼,吃飯時不許說話,坐在椅子上背必須挺直,家規一套又一套。孩子一不留神,稍有過失,她就斥責孩子。這種長年的模式般的訓練,讓她的孩子變得分外聽話,平時對人彬彬有禮,但過多的斥責也抑製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孩子漸漸變得拘謹、怕事、被動。
有一天,學校有活動,這位媽媽中午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學回來,就坐在沙發上等媽媽。整整一個中午媽媽沒有回來,也沒有人給他做飯,他就餓了一個中午。下午放學回來,媽媽問他中午吃了些什麼,他說什麼也沒有吃。媽媽說:“冰箱裏有方便麵,為什麼不取出來泡了吃?”孩子回答說:“你沒有講呀!”媽媽大為惱火,訓斥他:“你真是廢物!餓了都不知道吃呀!”
還有一次,這位媽媽在做菜,發現家裏的瓶裝醬油用完了,於是她叫兒子上街去買。碰巧,那天雜貨鋪換招牌,隻在門前擺了一個小攤。小攤上沒有瓶裝醬油,隻有塑料袋包裝的,由於媽媽沒說可以買袋裝醬油,孩子不敢買,最後空手回去了。回家後媽媽氣不打一處來:“你這孩子怎麼死腦筋呀……”
過度斥責,不僅會讓孩子喪失自信,還容易形成懦弱、怕事、拘謹的性格。教育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需要父母戒驕戒躁,耐心地去和孩子溝通。簡單的、粗暴的、頻繁的斥責,對孩子的成長是不會起到促進作用的。
為了避免斥責帶來的負麵影響,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斥責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場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也不要說粗魯、譏諷孩子的話。斥責不是父母的本意,但孩子卻不明白這一點,所以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受斥責。同時,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使孩子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父母最好暗示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以改進。
寫給父母
蘇霍姆林斯基說:“故意指責少年的缺點,甚至抱著一種諷刺的態度,會刺傷少年的心,有時甚至會使他陷入悲觀失望。”斥責確實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但孩子被罵皮了,羞恥心蕩然無存,對什麼都無所謂了,便很難教育了。要知道孩子的自尊、靈性和寶貴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毀,是很難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