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教育孩子,低聲細語勝過大喊大叫(1 / 1)

生活中,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父母在一邊喊得口幹舌燥,孩子在一邊還是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跟沒聽見似的。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不願答應並有所反應呢?一起看下麵的例子。

“丁丁,去把手洗幹淨,要吃飯了。”這已經是媽媽第三次叫他了,可是7歲的丁丁看著動畫片,就像沒聽見一樣。媽媽火了,扯著嗓子大聲訓斥:“你沒長耳朵嗎?沒聽見我在叫你嗎?”並走上前去關掉了電視。丁丁很無辜地垂下眼皮,很不舍地走出房間,隨後低聲嘟囔:“你玩電腦的時候,我叫你,你不也聽不見嘛!”

這種情形在生活中經常出現,很多父母都疑惑萬分,心想:“孩子這是怎麼了?為什麼會對我的話充耳不聞呢?”有的父母甚至覺得孩子這種漠視父母指令的行為非常惡劣,如果聽之任之,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看到好的一麵,那就是孩子注意力集中。同時,不要急於給孩子扣帽子,責罵孩子“不長耳朵”,而要鼓勵孩子,用愛心去感化孩子,並傳達對孩子的信任。父母還應該及時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過錯。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經對孩子大聲叫喊:“這是最後一次,我最後一次警告你!”一些父母習慣於指望令孩子恐懼的怒火而不是令孩子信服的行為來發揮作用。這樣做,會讓你精疲力竭,但卻很難奏效。要知道,靠按喇叭無法駕駛汽車,靠叫喊也無法駕馭孩子。

更重要的是,大聲的威脅和斥罵會把孩子和父母漸漸引導到了對立的兩個方麵,這會破壞本該和諧的親子關係。每一次對立,都會使父母和孩子的神經變得緊張,使彼此的關係更加糟糕。

同時,失控的怒火也會毀掉你努力管教孩子的成果。粗暴地、大喊大叫地訓斥孩子,孩子學不到什麼有益的東西。相反,一旦他習慣了你的這種教育方式,他會將你的話當作耳邊風,慢慢就會變成,你的批評或表揚他都聽不進去了。

值得父母們重視的是,英國教育協會的斯塔朋·斯科特教授表示,對孩子大聲吼叫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雖然孩子需要激情去麵對外麵的世界,但大聲吼叫並不是好的引導方式,相反,對孩子怒吼,特別是不斷地大聲斥責孩子,孩子受到的傷害很大,這甚至比打孩子還厲害。”美國心理學家蘇·格哈特也認為,怒吼給孩子帶來壓力,這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很不利。對孩子長期大聲吼叫,壓力會影響孩子大腦中荷爾蒙等一些激素的分泌。

實踐證明,大喊大叫地對孩子發布命令,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用冷靜的方式,柔聲細語對孩子進行管教,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教導是客觀公正的,並且他也會願意按你說的做。

還拿媽媽催促正玩得高興的孩子吃飯做例子。顯然,孩子正在興頭上,媽媽大叫:“過來洗手準備吃飯!”一般不大可能有效果。此時對孩子發火,孩子反倒難以理解父母的反應。如果需要孩子聽見媽媽的話,並且讓他按照指令去做,媽媽最好是讓孩子先放下手中的事情,然後把孩子帶到安靜的房間裏,再跟他說話。事實上,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奇心理,父母越是溫柔和輕聲地說話,孩子越是容易關注父母所說的話。

如果媽媽實在是生氣了,可孩子還是沒有任何反應,媽媽不妨走到孩子跟前,輕輕扶住他的肩膀,叫他的名字,幫助他停下手裏的事情。當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轉移到你這裏時,再開始說要說的話。說話時,媽媽最好看著孩子,用柔和的語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媽媽這樣做不僅能讓自己平靜下來,而且能培養孩子在和他人談話時,端正態度。形成習慣後,孩子就會知道,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這是對他人的尊重。

父母學會控製自己很重要,在你將要發怒的時候要想辦法使自己平靜下來。比如,從1數到10,或是深呼吸幾次,抑或是走開一會兒。如果這些方法仍無濟於事,最終你還是失控地對孩子發了脾氣,記住事後要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訴他,你也是人,也會犯錯,但你能承認並改正錯誤。

寫給父母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信息的表達,語言占7%,聲音占38%,表情占55%。教育孩子的內容再好,一“吼”也就吹了。其實,為人父母不妨坐下來,以促膝談心的方式,心平氣和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