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尊重孩子內心的感受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如果始終抱著“我比你懂得多、比你有智慧”等由上而下的教訓孩子心理,反而會使孩子不願接受,甚至抗拒父母所說的道理,因為他們感覺自己未受到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很強。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此時的感受,並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媽媽能體會。”“爸爸小時候也受過這樣的委屈,不過問題並不難解決……”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
4.給孩子一些建議
孩子不肯聽父母的話,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過於刻板和嚴厲,無意中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麵。如果我們在給孩子受委屈時,多些寬容的態度,以建議的方式與孩子協商,使孩子覺得父母並無強迫和限製自己的意思,他的戒備心和抵製情緒就會減弱很多。
5.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跟孩子分析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父母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讓他說清事實和自己的理由,千萬別亂下結論,妄加指責,全盤否定。父母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大道理不是通過“講”,孩子就能明白的,而是需要孩子親身體驗來領悟的,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實在沒辦法跟孩子“講”道理,那就不妨多給孩子創造自己“悟”道理的機會。在此過程中,父母可以在一邊適當提點。孩子悟透了某些道理,說不定還會興致勃勃地講給大人聽呢!
寫給父母
道理,應該是父母教給孩子的,而怎麼教,則是對父母能力的考驗。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大道理,並不是講出來的,有時候,一件小小的事情,甚至一個小小的舉動,也包含著人生的哲理。因此,給受委屈的孩子講道理,不如引導孩子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