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孩子受委屈,別講大道理(1 / 2)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小圈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和想法的孩子在一起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而且,由於孩子們在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時,會出現不同的意見和行為,有的孩子占了“便宜”,有的孩子吃了虧的事情都是常有的。孩子在外麵受委屈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也是非常正常的,關鍵是父母怎樣幫助孩子,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避免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

放學回到家裏,東子沒有像往常那樣飛快地奪門而入,並大聲喊:“媽媽,我餓了,有沒有什麼好吃的?”媽媽見他耷拉著腦袋,沒精打采地踱進門,知道一定是在學校裏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了。於是隨手拿起一個小布玩偶說:“我們東子是不是在學校打架打輸了呀,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

“才不是呢,那個青蛙明明是別人放的,貝貝卻想也不想地認為是我放的,還說以後再也不理我了。”媽媽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有意讓兒子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隻是她讓兒子當“貝貝”,而自己則扮演“東子”。

“貝貝”見到假青蛙後,非常害怕,很誇張地尖叫。東子自己也為自己的表演感到好笑,但通過表演,他理解了貝貝當時受驚後的心情。“貝貝是在受到驚嚇的情況下,誤會我的……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於是,他很大度地原諒了貝貝,並打算第二天上學時向她好好地解釋一下。

這位媽媽的做法很巧妙,因為她知道,孩子受了委屈以後必然很難過、很傷心,此時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發拗,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

其實,隻要做父母的能結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適當改變說話的方式和對孩子的態度,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孩子分清是非對錯,盡快幫孩子走出委屈難過的情緒狀態並不難。下麵幾種方法,家長可以參考:

1.別犯“講道理”的錯誤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很容易犯“講道理”的錯誤,其實那些道理對孩子的表達有壓製作用。孩子心中本來就有委屈,本來就覺得自己沒有做錯,而家長的大道理又進一步壓抑孩子的感情,讓孩子心中的憤怒和委屈無處發泄。在這種情況下,大道理講得再多,恐怕也很難奏效。

2.問清事情的真相

孩子受委屈,父母要做的不是講道理,而是問清事情的真相,然後對孩子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父母的肯定往往可以緩和孩子的委屈情緒。孩子情緒緩和後,父母可以給孩子分析他這樣做有哪些好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能讓孩子從委屈的情緒中走出來,增強孩子的信心。當然,對於孩子受到其他同學的欺負,父母可以教育孩子理智地和老師講,讓老師來處理這種事情,而不是逆來順受、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