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曆,每次學校有活動的時候,別的孩子積極參與,而自己的孩子卻沒什麼節目;課堂上,別的孩子敢於表現,爭著舉手發言,而自己的孩子就算被老師叫起來發言,也是勉勉強強的,聲音很小……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私底下,他們能說、能唱、能跳,活潑自信,可是遇到場合他們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不但嘴巴變笨,就連行為也變得木然呆板。在學校裏,他們總是充當“聽眾”、“觀眾”的角色。
“孩子不敢表現自己,在同伴之間,總是當‘跟班’。我怕孩子對周圍的環境表現出退縮和自我封閉的行為,也擔心孩子被周圍人誤認為是能力不足。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在未來社會的競爭中注定是要吃虧的……”很多父母為此憂心忡忡。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害怕表現自己呢?先來看一個例子。
舅媽來了,在客廳和媽媽討論表姐的婚事。舅媽覺得男方給的彩禮太少了,一直在抱怨。一直坐在旁邊的娟娟聽到了,剛張嘴想插上一句,耳邊就響起了媽媽嚴厲的嗬斥:“大人們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
娟娟吐了吐舌頭,輕聲說:“不插嘴就不插嘴,有什麼了不起的!”
很多孩子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難道大人們在說話,小孩子就沒份嗎?
娟娟在日記裏寫道:“大人說話,小孩為什麼不能插嘴?大人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但是你們大人在遇到困難想不出好辦法的時候,也許我們小孩就能想出很好的方法來讓你們參考。還說做人要謙虛,不恥下問呢,還沒開口說句話就被你們一口堵死了……”
在孩子的世界裏沒有那麼多的規矩。隨時隨地,隨心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然而,在某些大人看來,這就是插嘴,就是沒禮貌。很多父母習慣用“小孩子不要亂插嘴”、“打斷別人的話很沒禮貌”、“小孩子懂什麼”之類的話,製止孩子們參與大人的討論。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愛插嘴的孩子思維一般比較活躍,表現欲強,他們之所以插嘴,就是想及時和大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知識以及對某個問題的見解。當然,也有部分孩子隻不過是想通過插嘴引起家長的注意,以便家長盡快滿足他的需要。不管是哪種情況,家長都不能粗暴地要求孩子閉嘴。否則,會使孩子逐漸失去說話的興趣,不敢與人交談。
千萬別讓本來愛表現的孩子因為你的訓斥而變得內向靦腆,這不利於孩子的發展。那麼,具體來說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1.鼓勵孩子表達,但要等別人把話說完
做家長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發言就麵紅耳赤,吞吞吐吐,那麼我們就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在人多的地方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要對孩子亂插嘴的習慣進行教育和提醒,讓孩子感受到被打斷,不能暢所欲言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
2.給孩子提供人際交流的機會
孩子長期缺乏表現自我的機會,往往就會變得不懂得怎樣表現自己。有些家長喜歡以“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的權威來訓斥孩子,漸漸地,孩子會因為畏懼而不敢表現自己;也有的家長從小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照顧,忽略了和孩子交流談心的機會,不懂孩子內心的想法,更別說幫助孩子發展思考、想象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了。在缺乏與人交流、溝通的環境裏,孩子很容易變得木訥和退縮。所以,家長應盡可能多地給孩子提供當眾說話的機會。
3.多鼓勵和讚美孩子
在家裏,父母除了要盡量給予孩子表現的機會,還應適時誇獎孩子某方麵的能力和點滴的進步。例如,“在今天的談話中,你表現得很好”、“你能帶著那麼多小朋友一起玩,真了不起”、“你講的故事真有意思”……父母的關注和及時肯定,會使孩子心情愉快並逐漸自信起來。孩子自信了,自然就願意表達了。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有很重的分量,都可以讓他們受到很大的鼓勵。
4.要孩子當眾表演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有些父母喜歡當眾炫耀孩子的特長,孩子會背詩歌了、會跳舞了,就急於讓他在眾人麵前表現一番。父母經常在未經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提這樣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厭煩。孩子會因存在壓力而拒絕表現。父母應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自發地去表現,而不是在大人權威的強迫下,讓孩子被動地取悅他人。
孩子也有獨立的自我,父母隻有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尊嚴。也隻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親子溝通才會更順暢。
寫給父母
如今的社會需要孩子主動地去展示自己,所以做父母的不僅要著力培養孩子自我表現的熱情,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在無意中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很多時候,往往正是父母們一些不以為意的言行,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導致孩子不善於、不敢於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