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遺子,金滿籝,
我教子,惟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
注釋
籝:竹筐。
經:經典著作。
功:成果,收獲。
戲:嬉戲、懈怠。
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並不這樣,我隻留給他們一部經書,希望他們能精於讀書學習,長大後做個有所作為的人。勤奮就會進步,嬉戲有害無益,你們要努力學習,不可鬆懈。
心解
勉勵後代
世人留給子孫的都是滿箱的金銀財寶,我留給子孫的隻有這一部《三字經》。這幾句話的字麵意思很簡單,但其中的道理卻非常人所能理解,要想做到更是難上加難。最近在網絡上看到這麼一段話:窮人的孩子上學讀MBA,是為了以後掙錢。富人的孩子讀文學,是為了享受錢的感覺,而富人的孫子讀的卻是鑒賞和收藏,至於孫子的兒子,則要考慮怎樣保持不破產了!這段話非常準確地把金錢在人們心中的無上地位表現了出來。而最現實的道理也恰恰就是“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正因為金錢如此重要,因此大多數人都是勤儉持家,其原動力就是為了給下一代打基礎。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為下一代留下財富呢?
《三字經》所說的“我教子,惟一經”是漢代“二疏”的故事。“二疏”是疏廣與疏受叔侄二人的合稱,他們生活於西漢漢宣帝時期。疏廣,字仲翁,自幼好學,博通經史,被朝廷征為博士,深受漢宣帝的讚許,後被選為太子太傅。同一時期,他的侄子疏受也以“賢良”的資格被舉薦為太子家令。從此,叔侄二人朝夕相伴,共同輔助太子,朝廷中一時傳為美談。除了每日給太子講授《論語》、《孝經》等典籍外,疏廣、疏受還經常教導太子將來貴為人君後要以民為貴,省徭薄賦,體恤下情。五年後,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疲勞。功成身退是天下的道理。現在我們當到這麼大的官,可謂功成名就,再不辭去官職,將來恐怕後悔莫及了。不如我們叔侄一起回家養老豈不好嗎?”疏受欣然接受。於是叔侄一起稱病辭官回歸鄉裏,他們的行為得到人們的讚歎。皇帝為了感激他們對皇太子的教導,在臨行前特意賜給他們黃金200兩,太子也奉贈黃金500兩。回到故鄉後,叔侄二人幾乎天天設宴款待親朋,鄉鄰有了困難,他們也慷慨贈金。當地老百姓還特地修建了“散金台”,以感念叔侄二人的散金善德、濟貧之恩。日子一長,族中親友便私下勸說:“你們不要再饋贈別人了,該留下點錢為子孫購置些產業才是。”疏廣、疏受二人卻笑著回答:“我們散盡金錢正是為了子孫著想啊。隻要子孫安分守己,辛勤耕讀,自有前程。如果給他們留下過多的財產,不用勞作就有優裕的生活,這隻會助長他們的惰性,日子久了,容易變得驕奢淫逸、遊手好閑。我們何苦去貽害子孫呢。”聽了這番話,鄉親們方知他們的用意,非常佩服他們的遠見卓識。
人的美德屬於心性,通過日常的耳濡目染是可以“遺傳”給後人的;物質屬性的錢財是不能遺傳的,故有“富不過三代”的古訓。此外,林則徐也曾經有過一段闡述,林則徐寫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所以古人才說“積財給子孫是留禍,積德給子孫才是留福。”
北宋名相寇準幼年家境貧寒,全靠母親為人織布維持生活。寇母經常是一邊勞動,一邊教寇準讀書。在寇準做官後不久,母親就病逝了。寇母臨終前,親手繪製了一幅《寒窗課子圖》,並在上麵題詩一首:“孤燈課讀苦含辛,望兒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寇母讓仆人將這幅圖收藏起來,並囑咐在適當時候交給寇準。寇準一路仕途順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為了慶賀自己的生日,準備大肆操辦。仆人見時機已到,就將這幅《寒窗課子圖》交給了寇準。寇準邊看圖邊讀詩,不覺淚如泉湧。於是,寇準立即撤去了壽宴,辭掉了壽禮。從此,寇準清正廉潔,勤於政事,終成一代名相。
寇母將她的金玉良言留給後代,清朝康熙年間的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徐乾學,傳給兒子們的則是知識——圖書,他說:“吾無美田宅、園池、台榭、金玉玩好之物以傳後,所傳者惟是爾。”因此將其藏書樓命名為“傳是樓”。知識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書中的真理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是這一部分的總結和概括,再次強調了勤奮努力的重要性。孔子在《論語》中也反複強調“學而時習之”的重要。學了知識,要能夠隨時思考、隨時見習,隨時要有體驗,要能夠反省,這就是學問。古人說:“業精於勤,荒於嬉,成於思,毀於隨”,我們都要以此為座右銘,時時刻刻地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