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還要講究方法。對於讀書的方法,我國南宋時期教育家、理學大家朱熹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見解。他的弟子們歸納為“朱子讀書法”。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第二,熟讀精思,切忌讀書貪多。第三,虛心涵泳。既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意,也不能死守著之前的觀點,不肯接受新的進步觀點。第四,切己體察。讀書必須聯係自己,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第五,抓緊用力。時間上要抓緊,精神上要振作。第六,居敬持誌。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誌向和頑強的毅力。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認為讀書重在求意。他還主張讀書不必求“全”,讀書須掌握重點、分清主次、最終為我所用。他進而主張“學一半,撇一半”,所謂“十分學七要拋三,各自靈苗各自探。”
讀書時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要摒棄讀書的功利性。古人所謂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功利性思想的體現。真正的愛書家固然手不釋卷,但不是為了學問。他是將書當做了友人,將讀書當做了和朋友談話一樣的一件樂事。通過和書本的交流,閱讀者獲得的是更為充實的精神愉悅。從古至今,很多人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為後人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由於個人的閱曆和悟性不同,因此我們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幼而學,壯而行,
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
光於前,裕於後。
注釋
致君:輔助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
澤民:用自己的行動為百姓造福。
人在幼年的時候學習聖賢之書,長大以後就要行聖賢之事,對上要輔助君王,對下要造福百姓。如果做到了這些,你的聲名得到了宣揚,祖先得到了尊容,也給下代樹立了好的榜樣。
心解
學習的目標
當今社會,人們要經過胎教、幼年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教、成教這些終身教育之後,還要經曆臨終前的教育,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煞費苦心的“教育世界”究竟是為了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曾國藩曾經說過:“吾輩讀書,隻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自衛其身。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誌。古稱金丹換骨,餘謂立誌即丹也。”《三字經》認為,幼年誌在求學,長大以後,步入社會就要學以致用,將自己的學問反饋給社會,上報效國家,下為蒼生造福。這在今天依然有積極的意義。
古時還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學習是為了光宗耀祖。“揚名聲,顯父母”,出自《孝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人行孝道有始有終,孝道我們已經講了很多,“孝之終”就是要“揚名聲,顯父母”。“裕於後”是為子孫後代積累福德,讓自己的德行像奔騰不息的江河水一般,一代代地川流下去。儒家思想偏重於入世,因此唐以後的讀書人,均以建立世功、光前裕後、封妻蔭子為理想目標,都湧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科舉道路。
一則公益廣告《知識改變命運》,給予很多青年以學習的動力。這句話出自華人首富李嘉誠。1928年李嘉誠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生計,李嘉誠被迫輟學。1950年,年僅二十二歲的李嘉誠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股權。1960年,香港地產業陷入低穀,李嘉誠大膽投資地產;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超過420億美元。2000年,長江實業集團總市值約為8120億港元。2008年3月19日,李嘉誠以李嘉誠基金會、長江集團、和記黃埔集團的名義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億元人民幣,用於為災區學生設立特別教育基金。2009年4月22日,李嘉誠旗下長江集團、和記黃埔聯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捐贈人民幣1億元。從貧困少年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大亨到救市的白衣騎士,從“超人”到新經濟的領袖,從管理大師到傳媒高科技弄潮兒。在以120億美元的財富成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時,他也以濃縮了無數人財富締造夢想的親身經曆成就了自己在華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一個窮困的少年,憑借自身的勤奮與智慧,用幾十年的時間,締造了財富創造的神話,以自己的不凡經曆書寫著“知識改變命運”的傳奇。
“知識改變命運”,改變後的命運是什麼呢?綾羅綢緞、雕梁畫棟、山珍海味?在成功以後,李嘉誠積極回饋社會,獲得的是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曆、精神財富、心靈滿足以及個人價值的最大實現。
讀書可以帶來物質財富,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讀書的唯一目的。我們不要做“高雅”的酒囊飯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讀的書越多,你就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以前完全沒有體驗過的世界,內心的充盈和滿足感是任何物質無法代替的。擯棄掉學習的功利性,完全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自覺的需求,而人生也會煥發出多重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