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約公元前325—前238年)名況,時人尊其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秦。後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義兵於趙孝成王前。後來荀子受楚國春申君重用,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麵的內容。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並有所發展,綜合了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在儒學中自成一派。之前已經說過,荀子在人性問題,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麵,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荀子對禮很重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與禮治法治相結合。《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
揚雄(公元前53—18年)一作“楊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揚雄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四十歲後,始遊京師。揚雄以文章詞賦聞名於世,與司馬相如、班固、張衡並稱“漢賦四大家”。
揚雄早年非常崇拜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處於崩潰前夕的漢王朝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揚雄晚年對賦有了新的認識,在《法言·吾子》中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於是轉而研究哲學。他仿《論語》的體裁作《法言》,仿《易經》體裁作《太玄》。在《法言》中,他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征聖,以儒家著作為典範。揚雄關於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後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對於後來劉勰、韓愈的文論,頗有影響。揚雄還著有語言學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漢語言的重要資料。
文中子是指隋朝大儒王通,文中子是他的學生給他的稱號。王通(584—617年),字仲淹,萬榮縣通化人,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出身書香門弟官宦之家,自幼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十歲時,仿孔子《春秋》而作《元經》。十九歲上奏《太平十二策》,施展為國抱負。後讀《詩》、《禮》、《樂》,修《元經》,讚《易》道。又講藝於龍門,受業者千餘人。著名學生有唐初名相功臣房玄齡、李靖、魏征等。他的孫子正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他的主要著作是《中說》。
王通在政治上,以恢複王道政治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進步性;在哲學上,王通致力於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係這個核心,闡述了他關於自然觀、發展現、認識論和曆史觀等方麵的思想,表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和主變思想;在文學上,王通論文主理,論詩主政教之用,論文辭主約、達、典、則,提倡改革文風。這些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老子(約公元前57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dān),楚國苦縣人,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傳說他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穀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修身方麵,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後代影響深遠。例如:漢初的統治者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最能代表道家思想,而闡揚、詮解《道德經》最清晰、最正確,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最徹底的則是莊子。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也是道家的經典之一。
莊子主張“間世主義”,視天地萬物之有若無、視功名如糞土、視帝王如蔽履,熱愛自然、珍視生命、不走極端、不感情用事。這種間世思想是充滿智慧的人生哲學,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結晶。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鬥。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按時處順,逍遙自得。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在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方麵,都可以致用。對個人修道、養氣,以及立身、處世、建功立業等諸多方麵,也有大用處,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而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