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在政治上,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複“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係更加完整,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的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大宗。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在他看來,道是淩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發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天命”的絕對權威。老子的哲學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麵;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其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戰國初期魯國人。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政治上反對世卿世祿製度,主張“尚賢”“兼愛”、“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誌。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為“巨(钜)子”。墨翟死後,墨家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彙合成兩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製,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麵,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製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名家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應該是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他們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
在中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麵,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子者,有荀揚,
文中子,及老莊。
注釋
荀:荀況,戰國後期思想家。
揚:揚雄,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文中子:隋代哲學家王通。
老: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
莊:莊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
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
心解
五子
這一節主要介紹古代五位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揚雄、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三字經》之所以選擇這五位思想家,是緣於中國文化思想的傳承遵循的兩條路線。第一條路線,是以繼承、整理傳統文化為主,也就是孔子說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曾子、子思。“述”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保留傳統文化的種子,使其能夠以本來麵目流傳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創作、不對傳統文化加注自己的觀點,以保持其純潔性。第二條路線,是以發展創新為主,這裏說的發展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在傳統學術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觀點,絕不是東抄西抄的大雜燴。其中有在全麵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如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另外,還有就傳統文化的某一點進行創新,發展出另外一種全新的學術思想,如荀子,他就孔子思想“禮”的部分進行創新,融合自己“性惡論”的觀點,發展出後世的法家學派。因此,宋代學者孫明複在《孫氏小集·信道堂記》中說:“吾之所謂道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軻、荀卿、揚雄、王通、韓愈之道也”,前者是繼承派,後者是發展創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