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六(3 / 3)

甲辰,遼群臣上遼主尊號曰天祐皇帝,後曰懿德皇後。大赦。乙巳,遼主以皇太叔重元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徙封趙國王紮拉為魏國王,吳王尼嚕古進封楚國王,百官進遷有差。

遼主謂南府宰相杜防曰:“朕以卿年老嗜酒,不欲煩以劇務,朝廷之事,總綱而已。”頃之,拜右丞相,加尚父。防旋卒,遼主歎悼,賵贈加等,官給葬具,贈中書令,諡元肅。

帝之得疾也,賈昌朝陰結右班副都知武繼隆,令司天官二人於大慶殿庭兩府聚處,執狀抗言:“國家不當穿河於北方,致上休不安。”文彥博知其意,顧未有以製。數日,二人又上請皇後同聽政,亦繼隆所教也。史誌聰等以狀白執政,彥博召二人詰之曰:“天之變異,汝職所當言也,何得輒預國家大事!汝罪當族!”二人懼,色變,彥博曰:“觀汝,真狂愚耳,未忍治妝罪,自今無得複爾!”及議遣司天宮定六塔於京師方位,彥博複遣二人往。繼隆請留之,彥博曰:“彼何敢妄言,有人教之耳。”繼隆不敢對。二人至六塔,恐治前罪,乃更言:“六塔在東北,非正北,無害也。”

十二月,戊申朔,右司諫呂景初言:“伏睹詔書,今後雖遇辰牌,當留一班,令台官上殿,欲望諫官同此。”從之。

遼以韓王蕭阿喇為北院樞密使,徙王陳,與蕭革同掌國政。革謅諛不法,阿喇爭之不得,遽告歸,遼主由是惡之;旋除東京留守。

壬子,兵部侍郎、平章事劉沆,罷為工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應天府。

範師道、趙抃既出,禦史中丞張昪言:“天子耳目之官,用舍進退,必由陛下,奈何以宰相怒斥之!”又請與其屬俱出。吳中複指沆治溫成喪,天下謂之“劉彎”,俗謂鬻棺者為彎,則沆素行可知;沆亦極詆台官朋黨。先是狄青以禦史言罷柩密使,沆因奏:“禦史削陛下爪牙,將有不測之憂。”而昪等亦辨論不已,凡上十七章。沆知不勝,乃自請以本官兼一學士,守南京。尋詔沆遇大朝會,綴中書班。

昪為中丞,彈劾無所避,帝謂昪曰:“卿孤立,乃能如是!”昪曰:“臣樸學愚忠,仰托聖主,是為不孤。今陛下之臣,持祿養交者多,忠心謀國者少,竊以為陛下乃孤立耳。”帝為之感動。

以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曾公亮為給事中、參知政事,龍圖閣學士、知江寧府包拯為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

拯立朝剛嚴,聞者皆憚之,至於童稚婦女亦知其名,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舊製,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府吏坐門,先收狀牒,謂之牌司。拯開正門,徑使至庭自言曲直,吏不敢欺。時京師大水,因言中官。勢族築園榭多跨惠民河,故河塞不通,乃悉毀去。或持地券自言,有偽增步數者,皆審驗,劾奏之。

甲寅,遼上太後尊號曰慈懿仁和文惠孝敬廣愛宗天皇太後。

乙卯,以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胡瑗管句太學。始,璦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科條纖悉備具,以身先之,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其子弟,諸生亦親愛如其父兄,從遊者常數百人。慶曆中,興太學,下湖州取其法,著為令。璦既為學官,其徒益眾,太學至不能容。璦教人,隨材高下,衣服容止有度,人遇之,雖不識,皆知其為璦弟子也。於是擢為經筵,治太學如故。

甲子,夏國主諒祚遣使來告其母密藏氏卒。初,密藏氏通於李守貴,又通吃多已。守貴憤怒,於是殺吃多已及密藏氏。諒祚母族鄂特彭乃族殺守貴,保養諒祚,以其女妻焉,時諒祚生九歲矣。

乙醜,輟視朝,以諒祚母喪故也。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二年(遼清寧三年)

春,正月,庚辰,遼主如鴨子河。

癸未,翰林學士歐陽修權知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榜出,囂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詆斥,或為祭文投其家。然文體自是遂變。

丙戌,遼置倒塌嶺節度使。

乙未,五國部長貢方物於遼。

己亥,天章閣待製兼侍讀孫甫卒,特贈右諫議大夫。甫善持論,著《唐史記》,每言唐人行事以推見當時治亂,若身履其間。詔藏其書秘閣。

二月,己酉,梓夔路三裏邨夷人寇淯井監。

庚戌,遣使錄三京輔郡係囚。

己未,遼主如大魚濼。

壬戌,太子太師致仕杜衍卒。衍退寓南京凡十年,性不植產,第室卑漏,才數十楹,居之裕如也。出入從者十許人,烏帽皁履,衤弟袍革帶。親故或言宜為居士服,衍曰:“老而謝事,尚可竊高士名乎!”王洙謁告歸應天府,有詔撫問。及病,帝中使賜藥,挾醫往視,不及,卒,年八十,贈司徒兼侍中,諡正獻。衍臨終戒其子薄葬,自作遺疏,其略曰:“無以久安而忽邊防,無以既富而輕財用,宜早建儲副以安人心。”語不及私。

澧州羅城洞蠻內寇,發兵擊走之。

癸酉,山南東道節度使兼侍中王德用卒。德用,將家子,習知軍中情偽,以恩撫下,故多得士心,名聞外國,雖閭閻婦女小兒亦呼為黑王相公雲。

是月,雄、霸州地震。

三月,辛巳,遼以楚國王尼嚕古為武定軍節度使。

丁亥,賜進士建安章衡等及第、出身、同出身。是歲,進士與殿試者始皆不落。己醜,賜諸科及第,又賜特奏名進士諸科同出身,補諸州長史、文學。

乙未,遼遣林牙耶律防等來請禦容。戊戌,以禦史中丞張昪為回謝使,單州防禦使劉永年副之。初,遼興宗致其畫像及聖宗畫像凡二軸,請易真宗及帝禦容,既許之,會興宗晏駕,遂寢。至是遣使再請,故命昪等傳命,令更持新主畫像來即予之。翰林學士胡宿草國書,奏曰:“陛下先已許之,今不與,則傷信矣。”不從。昪等至遼,遼主欲先得聖容。昪曰:“昔興宗弟也,弟先麵兄,於理為順。況今南朝乃伯父之尊,當先致恭。”遼人不能對。

庚子,判陳州、護國節度使、同平章事狄青卒。帝發哀苑中,贈中書令,諡武襄。

青為人,謹密寡言,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師行,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卒同甘苦,雖敵卒犯之,無一人敢先後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其功以與將佐,始與孫沔破賊,謀一出青,賊已平,經製餘事悉以委沔,退然如不用意者。沔始服其勇,既又服其為人,自以為莫及也。尹洙以貶死,青悉力周其家事。嚐有持狄梁公畫像及告身詣青,以為青遠祖;青謝曰:“一時遭際,安敢自附梁公!”厚贈其人而遣之。

夏,四月,丙辰,遼主清暑永安山。

丁巳,徙知常州、侍禦史範師道為廣南東路轉運使。舊補攝官皆委吏胥,無先後遠近之差,師道始置籍次第之。

己巳,以殿中侍禦史裏行吳中複為殿中侍禦史、充言事禦史,從中丞張昪言也。

辛未,通判黃州趙至忠上《遼地圖》及《雜記》十卷。

癸酉,以彭仕羲未降,遣官安撫湖北。

甲戌,司天監言:“據《崇天曆》,己亥年日當食正月朔,乞定戊戌年十二月為閏以避之。”詔不許。

火峒蠻儂宗旦聚眾人寇。宗旦者,智高之族也。知邕州蕭注欲大發峒丁擊之,知桂州蕭固獨請以敕招降。轉運使王罕以為宗旦保山溪篁竹間,苟設伏要我軍,未可必勝,徒滋邊患,乃獨領兵次境上,使人招宗旦子日新,謂曰:“汝父內為交趾所仇,外為邊臣希賞之餌。歸報汝父,可擇利而行。”於是宗旦父子皆降,南事遂定。以宗旦為忠武將軍,日新為三班奉職。

五月,庚辰,並代鈐轄、管句麟府軍馬開封郭恩與夏人戰於斷道塢,死之。走馬承受黃道元、府州寧府寨監押劉慶被執,死傷數百人,亡失器甲馬匹甚眾。詔贈恩同州觀察使,封其妻,官其子弟有差,給舊俸三年。

癸未,賜國子博士寇諲銀絹五十兩匹,諲上其祖準所著文集也。

甲申,改築禖壇於圜丘東南。

己亥,遼主如慶陵,獻酎於金殿、同天殿。

六月,壬子,以汝州龍山孔日攵為校書郎,致仕,絳州稷山韓退為安逸處士,翰林學士承旨孫抃等薦二人有行義故也。

自趙彥若製策不入等,閱四年,遂無應科者。帝曰:“豈朕待之不至邪?”丁巳,詔:“朝廷設製科以取天下美異之士,嚐以推恩過厚而難其選,所取不過三二人,甚非所以廣詳延之路也。其令兩製以上同議之!”既而孫抃等言:“太常博士以下至選人、草澤人應製科者,並聽待製以上奏舉,無得自陳,內草澤人亦許本路轉運使奏舉。其行不如所學,並坐舉者。其進用差次,不得引舊例超擢。”從之。

戊午,夏國主諒祚遣人來謝吊祭。

戊辰,以淑妃苗氏為貴妃,兗國公主之母也。公主將出降,故有是命。舊時公主受封降製,有冊命之文,不行禮,隻以綸告進內。於是翰林學士胡宿疏論之,不從。

辛未,遼以魏國王紮拉為特裏袞、同知樞密院事。

秋,七月,辛巳,詔河北諸道部署,分遣兵官教閱所部軍。

甲申,遼南京地震,赦其境內。

乙酉,遼主如秋山。

辛卯,令翰林學士承旨孫抃、禦史中丞張昪磨勘轉運使及提點刑獄課績。初,知諫院張旭,言朝廷有意天下之治,宜自轉運使始,因上選用、責任、考課三法,故以命昪等,然卒亦無所進退焉。

壬辰,知麟州武戡,除名,江州編管,坐與夏人戰斷道塢而棄軍先入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