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懂得感恩的員工,會主動地培養這種陽光心態。因為,積極的心態能夠催動他們上進,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保持他人不可匹敵的進取狀態。哪怕是在平凡的崗位上,一樣可以讓他們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勤學苦練,機會屬於有實力的人
任何一個員工,隻有掌握了紮實的本領,才能在工作中遊刃有餘。即使每天有新情況、新挑戰,他們都能應對自如。而要達到這樣的程度,就要不斷地學習,讓學習與工作相伴,讓工作變成學習。通過勤學苦練和主動學習才能保證自己在職場中取得好的業績,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
實際上,勤奮中蘊涵著機遇和成功的種子。如果你是一個勤勞、刻苦的人,就能像蜜蜂一樣,采的花越多,釀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如果你不能夠腳踏實地、努力勤奮,整天為抱怨和沮喪糾纏,那麼必將在碌碌無為中浪費人生的大好時光。
彼得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工薪階層家庭中,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他剛剛高中畢業,便不得不放棄去大學深造的機會,到一家百貨公司打工。雖然每周隻有5美元的薪水,他仍然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每天都非常勤奮,總是早早來到店裏,幫助老板整理貨物、清潔衛生,準備開店營業。同時,他還盡職盡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充實自己,想辦法把工作做得更好。
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無論有多麼勞累,主管每次都要認真檢查那些進口的商號賬單。由於那些賬單都是用法文和德文書寫的,他對其一竅不通。所以,每天下班後,他一有時間就會仔細研究那些賬單,並努力鑽研與這些商務有關的法文和德文。經過勤奮學習,他的法文和德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查看賬單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一天,他看到主管十分疲憊,但仍一一核查那些賬單,便主動要求幫助主管檢查。從那以後,檢查賬單的工作便由彼得接手了。
又過了兩個月,彼得接受公司一個部門經理的麵試。麵試彼得的經理年紀比較大,對他說:“我從事這個行業已經40多年了,你是我發現的為數不多的每天都要求自己進步、不斷把工作做得更加完善的人。從這個公司成立開始,我一直從事外貿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個得力的助手,但是因為這項工作涉及的麵太廣,工作又勞累繁雜,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但看到你平日的勤奮和努力,以及取得的進步,我想這個職位應該屬於你。”
盡管彼得對這項業務一竅不通,但憑著那股勤奮勁兒,對工作不斷鑽研、學習的精神,很快就勝任了這份工作。半年後,他已經幹得相當出色。一年後,彼得成為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部門經理。
現代職場上,不管你從事哪種行業,沒有知識是愚蠢和可怕的,不繼續加強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是可悲的。因為這意味著你將喪失前進的動力;意味著你將很難對周圍不斷發展的事物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著你將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漸被更多掌握新知識和擁有新技能的人取代,成為“吃老本”的掉隊者。
在知識經濟時代,競爭日趨激烈,信息瞬息萬變,盛衰可能隻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在激烈的競爭中,隻有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才能獲得更廣闊的最好的業績。
一個人若想取得非凡的成績,環境、機遇、天賦、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是一部努力拚搏、艱苦奮鬥的拚搏史,隻是許多人往往隻看到了他們成功的結果,卻不知道他們取得成功的艱辛。而許多已經取得成功的人,也沒有因為成功而放棄學習,因為這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劉發根,南昌鐵路局高級技師。2001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九江縣沙河街北列檢所,這裏所在的是一個遠離繁華都市的小村莊,同來的同學都很失望。但是出身農村的劉發根卻不這麼想,對於這份新工作,他感到非常興奮。
剛走上工作崗位時,他們還沒有具體的工作任務,而且正值酷暑難耐時節,其他同學總是一點完名就不見了蹤影,而劉發根總是頂著火辣的太陽,老老實實地跟著師傅,哪裏有車輛故障,就飛奔到現場看師傅怎麼處理,並一一記在本子上。為了能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他常常一個人在站修所裏對那些報廢的車輛零件拆了裝、裝了拆,反反複複地摸索。不知多少個日子裏,別人在休閑娛樂的時候,他卻與一堆破零件為伍,即使這樣,劉發根對此仍樂此不疲。至於學習專業知識,他更是書不離手,7000多道技術業務題硬是讓他背得滾瓜爛熟。
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劉發根被推薦參加段裏的快速修訓練。3年的訓練中,他抓住點滴時間學習,熟記了7000多道技術業務題,經常帶傷參加大強度訓練。
經過刻苦的訓練和學習,劉發根的業務技能有了飛速的提高。在2005年舉行的全國首屆鐵道行業技能競賽更換貨車鉤項目中,他以26秒的優秀成績打破了鐵道部保持了20年的記錄,獲得了全能第一。2006年,年僅25歲的他被破格評為檢車員高級技師。
取得這樣的成績後,劉發根仍堅持每天的訓練,並將自己的技術心得、經驗總結出來,修改編寫了C64K、C64H型貨車的單車技術檢查作業口訣、標準和程序,提煉出一套快捷有效的分解組裝13A型車鉤作業流程,大大提高了作業速度。
身為一名員工,你應該時刻記住這樣一點:你每天都在和數不清的人競爭,要想成為優勝者,必須每天堅持提升自我,不斷增強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樣的你才可能走向卓越。
而作為一名感恩的員工,你更應把勤奮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升業務水平看成自己分內的責任,這樣你才能獲得閃光的業績。如果把生命浪費在其他事情上,你可能永遠隻是一名普通的員工,永遠跳不出命運為你安排的軌道。
結果才是硬道理,要功勞不要苦勞
“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是《聯想文化手冊》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也許還有很多人難以認同這個理念,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苦勞”也是衡量一個人成就的重要方麵。但重“苦勞”引起了很多不好的結果,如出現了各行各業形式多樣的表麵工程——表麵是在努力工作,最終並不能帶來好的結果,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成了無用功。
湯佳是上海一家公司的會計,平時工作非常認真,報表也做得漂漂亮亮、整整齊齊。可惜,報表上的數據與實際數額相差甚遠,不僅老板看了一頭霧水,連她自己對報表上原始數據的來源也說不清楚。於是,這樣的報表就成了實際上的廢紙,在公司管理層做決策時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這樣沒有結果的工作等於白做,等於白白浪費公司的資源,於是,湯佳很快就被炒了魷魚。
也許你會說,湯佳平時工作那麼認真,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是的,以前很多人總結個人業績時總喜歡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且“老黃牛”型的員工曾經備受推崇和讚賞。但現在的情況是,老板越來越重視能出業績、有功勞的員工,而不喜歡一天到晚辛辛苦苦,最後卻沒有任何成績的員工。
企業裏最重視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有多“苦”,作為一個員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勞”,而是“功勞”,即實實在在的結果。
李梅是某企業的員工,一天,領導讓她去買幾本企業急用的參考書。李梅先到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她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李梅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快到中午了,李梅隻好回企業,見到領導後,李梅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李梅,滿臉不悅……
李梅在接到領導交代的任務後,折騰了一個上午,花費了大量精力,但是卻沒有完成任務。當她在抱怨老板對自己不重視時,不知道是否反思過自己究竟對企業創造了什麼“功勞”。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僅僅滿足於苦勞,滿足於“我盡力了,沒有結果我也沒辦法”,那組織靠什麼生存?事實上,每個人的人生價值都是伴隨工作的業績才得以體現,人生的境界也靠非凡的奮鬥結果來升華。在行動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才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從平凡走向卓越。
付出的努力固然值得肯定,但在新的曆史形勢下,隻有不斷創造業績的人,才有更好的發展。因為沒有功勞的所謂苦勞實際上是在“白折騰”,創造有價值的功勞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