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感恩做人,敬業做事(2 / 3)

把工作做好,摒棄“差不多”,是每一個職業人士必須做的事情。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每個人都必須不打折扣地承擔起自己的職責,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樣才不會影響其他人的工作,才不會對大局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現今的環境裏,沒有打不破的鐵飯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這不意味著明天這個職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無論是誰,要想做到感恩與敬業,除了努力工作外,都應該穿上“精益求精的馬甲”。隻有追求最好,才能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遇。

Google前全球總裁李開複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語音識別係統的識別率從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學術界對他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當時,他的老師認為,隻要把已有的結果加工好,寫好論文,幾個月之內他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

但是,李開複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給他提供的隻是一個機遇,而不是一個答案,因為80%的識別率雖然已經很優秀了,但絕不是最後的最佳結果,因為他用的方法隻是冰山一角。而且,他已經公開發表了研究成果,很多研究機構都會學習和使用他的方法。所以,如果李開複當時放鬆下來,不再做實驗,埋頭寫論文以求盡快畢業的話,他很快就會被別人超越。

然而,李開複不但沒有放鬆,反而更加抓緊時間研究攻關,甚至為此推遲了他的論文答辯時間。那時候,他每周要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左右。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它們讓李開複的語音識別係統更進一步,識別率從80%提高到了96%。在李開複畢業之後,這個係統仍多年蟬聯全美語音識別係統評比的冠軍。

如果李開複當時在80%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驕傲自滿,而不去精益求精地對其加以完善,他就不能取得之後的輝煌。

工作中,差不多的狀態讓我們沒有完美地複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實際上,心懷感恩的員工之所以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不做“差不多”,而是以感恩為動力,敬業做事力求精益求精。

張健是東航江西分公司維修部的一名維修工。“一點點的失誤都有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錯誤。”這是張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外場工作了20年的張健始終保持嚴謹的工作作風。2009年,張健班組對一架報抖動故障的飛機進行全麵檢查,在排除所有故障後已是淩晨5點,所有人都感覺疲憊不堪。

在檢查工具時,張健發現一塊抹布不見了,可此時飛機已被推出機庫。一塊抹布很可能是什麼人隨手放到別處了。但不允許自己有一點疏忽的他執意將已經拖出幾百米遠的飛機拖回機庫,重新搭好架子爬上飛機,終於在方向舵座洞桶蓋板下找到了那塊抹布,而這避免了一起飛機事故發生的可能。

“不放過一點點失誤”,正是張健不放過一絲疏忽,敬業做事不要“差不多”的完美詮釋。對於個人而言,隻有將工作做到最好,我們才能在努力的過程中不犯錯。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抱著敬業的態度是對工作感恩的最佳詮釋,他才能更坦然和無愧地麵對自己的內心。

很多員工在工作中認為,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了,60分就及格了,何必做到100分呢?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菲利普·克勞斯比說:“一個由數以百萬計的個人行動所構成的公司經不起其中1%或2%的行動偏離正軌。”如果做事不能精益求精,一旦出錯又不得不重新做,這樣既浪費時間和精力,還影響別人工作。

如果你能夠摒棄“差不多”,讓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把自己經手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盡善盡美,相信你很快就會到達成功的巔峰。成功者的經驗告訴我們,每一個心懷感恩、敬業做事的員工都會摒棄差不多,追求精益求精,因此,他們才能在普通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奇跡。

精業是敬業的資本:做本行中的專家

感恩的員工和他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分不開。也就是說,一個感恩的員工應有良好的敬業精神作後盾。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社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公司的存亡取決於員工的敬業程度。隻有那些具備感恩意識的員工,才有可能敬業工作。在職場中,一個人即使很有才華,但如果沒有感恩與敬業精神,也難以取得事業的成功。

一個具有敬業精神的員工,往往是幹一行精一行的員工,這樣,他能憑借精業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公司創造更多的效益。

高傑標是安徽淮化集團硝鹽化工分廠廠長。在企業裏,分廠廠長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上不著天,下不及地,屬於中層幹部,既無人權,也沒財權。但高傑標不同,在淮化集團,他是個有名的能人,說話有分量。不為別的,就為他有本事,是一個業務高手。

高傑標原來是百分之百的藍領——他曾經是硝酸車間一名優秀的檢修工。俗話說:“緊車工,慢鉗工,技術全麵的是檢修工。”高傑標在這個崗位上摸爬滾打十幾年,把硝酸車間密如蛛網的化工管道、水氣電線路以及工藝流程掌握得滾瓜爛熟。走進車間,他隻要拿眼瞅一瞅,側耳聽一聽,用手摸一摸,鼻子嗅一嗅,就知道設備運轉正常不正常。要是出了故障,他手到病除,人稱“設備大夫”。憑一手絕活,他從檢修工、班組長、工段長、車間主任一步步登上分廠廠長的“寶座”。

高傑標雖是一個藍領,卻能從敬業走向精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公司作出貢獻。要成為職場高手,首先要成為業務高手。無論在哪個領域,要做出成績,就需要有很紮實的專業知識:李嘉誠是地產專家,邵逸夫對電影了如指掌,包玉剛是航運百科全書,而霍英東除了對地產精通之外,更對“政治溝通”有“博士級”的領悟。在職場上,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有一些自己有而別人沒有的強項。

成功大師拿破侖·希爾說:“專業知識是這個社會幫助我們將願望化為黃金的重要渠道。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就要不斷學習和掌握與你所從事的行業相關的專業知識。不論如何,你都要在你的行業裏成為一等一的專才。”隻有這樣,你才擁有敬業的資本。

公司需要精業的“專家員工”,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好地生存,就必須修煉自己的本職技能,讓自己成為一名敬業的“專家員工”。“專家員工”都擁有一項真正過硬的本領,這是他們人生中的一筆財富,也是職場上追求卓越、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技能好比一座礦產,如果我們的個人礦產隻比別人豐富一點,那我們能不能夠使它更加豐富呢?如果我們不比別人更富有,甚至更貧乏的話,那我們如何讓自己成為那個不可或缺的人呢?要想不被他人代替,你得有一手絕活,成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專家。

那麼怎樣才能在本行中成為專家呢?下麵是幫助你成為精業員工的幾條建議:

1.不要吝惜投資

用至少3%的收入購買自己所在行業的各種書籍和雜誌,其中包括音像圖書和學術刊物。你應為培養你的能力而投資,盡管成千上萬的人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然而卻有極好機遇的情況下,也攀登上了成功的頂峰,但是他們的成功也是由於具有堅定的信心和良好的品質,以及付出了極大的艱辛。

2.利用可以利用的時間

一個人每天往返於工作地點和家中,一年中平均有500小時至1000小時無目的地浪費掉了。其實你完全可以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來提高自我,比如聽聽專業知識錄音帶,看看袖珍英語詞典,等等。有人計算過,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效果竟相當於在大學學習兩個學期。很多成功者都能巧妙地利用零散時間,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比別人略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