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是感恩精神下的自覺
忠誠從何而來呢?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忠誠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嗎?
忠誠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但這種品質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顯現——除非對某個人或事物有一顆感恩的心。
與忠誠緊密相連的是感恩,先有感恩而後才談得上忠誠。忠誠是無法培養的,它從屬於感恩,是感恩的衍生物,離開感恩談忠誠,就像是在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行不通的。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發現一個小汽車公司的一名員工對汽車業務非常熟悉,隻要站在車邊,聽一聽發動機的聲音,便可判斷發動機哪個部位有什麼樣的故障。於是,福特公司以滿足該員工提出的任何要求為條件,邀請該員工到福特公司工作,但該員工婉言謝絕了,理由很簡單,因為企業對他有恩。
該員工的善舉,表現的是一種忠誠,一種源自於感恩之心的忠誠。
企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在為企業奉獻著青春、奉獻著智慧的同時,企業也在為我們提供發展的空間,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在這樣一個平台上,我們積累著閱曆,豐富著自我,實現著人生的價值,用薪酬安排著自己的生活。因此,我們應該感謝企業,感謝企業培養我們,感謝企業讓我們成長,感謝企業給予我們一片展示自我的天地,並將感恩之情轉化為忠於企業的具體行動,用守候家園的心態去守候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對企業的忠誠不是口頭講出來的,能夠經受住各種考驗的忠誠才是真正的忠誠。有主人翁精神的員工以公司為家,處處為公司著想,絕不會做有損公司利益或形象的事,即使離開公司之後也是如此。
某外資企業要招聘1名技術人員,月薪5000元,報考者蜂擁而至。
王鵬是一家國企的技術人員,因單位效益不好下崗,他也參加了應聘。考題對他而言並沒有多大難度,外文、專業技術類考題答得十分圓滿。唯有一題令他頭疼:“您所在的企業或者曾經工作過的企業的核心技術秘密是什麼?”
這道題對於曾是企業技術骨幹的王鵬並非難題。可王鵬手中的筆始終高懸著,捏來攥去,遲遲落不下去。職業道德拷問著他:廠裏的數百名職工還在慘淡經營,你怎能為了自己的飯碗而砸大家的飯碗呢?
想到此,他毅然揮筆在考卷上寫下4個大字:“無可奉告!”
王鵬拖著沉重的步子回到了家,妻子一再追問,他才道出了答題的苦衷,全家人默默無語。
沒想到,正當王鵬連日奔波,另謀職業之際,外資企業發來了錄用通知。
這道題實際上考的是人的職業道德,考的是一個人的忠誠度。一個不為誘惑所動、能夠經得住考驗的人,不僅不會失去機會,相反會贏得機會、贏得尊重。
一個對企業忠誠的人,實際上不隻是忠於一個企業,更是忠於自己的靈魂乃至自己一生的幸福。忠實於自己的公司,忠實於自己的老板,與同事們同舟共濟、共赴艱難,將獲得一種集體的力量,人生變得更加充實,事業會變得更有成就,工作就會成為一種人生享受。
作為企業大家庭中的一員,不管你是否才華橫溢、能力出眾,隻要你渴望晉升,渴望擔當大任,渴望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舞台,就應該以忠誠、以企業主人的態度來為自己爭取。當你以企業主人的身份來工作,將整個身心徹底投入到公司的事務中,盡職盡責,處處為公司著想而作出自己的成績時,你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員工,晉升也就是早晚的事。更重要的是,你永遠不用擔心失業,因為沒有哪個家會拋棄主人。
如果說感恩是做人之本,那麼忠誠就是立業之柱。一個人的成長不僅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還要感謝領導和同事,感謝給他提供機會的公司。
忠誠是一種智慧,是員工感恩精神不自覺體現,一個有著感恩心的員工,會執著而無私,博愛而善良,敬業而忠誠,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一個有著感恩心的員工,會把對企業的感激轉化為刻苦學習、勤奮工作、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一個有著感恩心的員工,會關心他人,關心企業,關心社會發展,對企業利益負責,與企業同舟共濟。
頻繁跳槽是對忠誠的最大褻瀆
現代企業的生存所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其中一個主要方麵就來自於員工的頻繁流動。這也被一些管理理論家認為是忠誠度下降的一個表現。員工缺乏忠誠,頻繁地跳槽直接損害的是企業,但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講,是對企業的不感恩、不負責。
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說:“當我看到申請人員的簡曆上寫著一連串的工作經曆,而且是在比較短的一段時間內,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他的工作換得太頻繁了,頻繁地換工作並不能代表一個人工作經驗豐富,卻明顯說明一個人的適應性很差或者工作能力低。如果他能快速適應一份工作,就不會輕易離開,因為換一份工作的成本其實是很大的。”
曾有這樣一個寓言:
貓頭鷹急促而忙碌地在樹林裏飛著,一旁的斑鳩好奇地問:“老兄,你究竟在忙什麼?”貓頭鷹氣喘籲籲地回答:“我在忙著搬家。”斑鳩疑惑不解地再問:“這樹林不是你的老家嗎?你幹嗎搬家呢?”此時,貓頭鷹歎著氣說:“在這個樹林裏,我實在住不下去了,這裏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
斑鳩帶著同情的口氣說:“你唱歌的聲音確實令人不敢恭維,尤其在晚上更是擾人清夢,所以大家都把你當做討厭的人物。其實,你隻要把聲音改變一下,或者在晚上閉上嘴巴不要唱歌,在這林子裏,你還是可以住下來的。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叫聲或夜晚唱歌的習慣,即使搬到另外一個地方,那裏的人還是照樣會討厭你。”
這個寓言的寓意再明白不過,頻繁跳槽並不能從實質上改變我們的境遇,隻有改進或彌補自身的不足,才能得到別人的青睞。
很多人工作一不如意就跳槽,人際關係不行也跳槽,看到可以多賺幾個錢的工作也跳槽,甚至沒有任何原因也跳槽。在他們眼裏,下一個工作肯定比現在的好,一切問題都能以跳槽的方式解決。慢慢的跳槽者的工作就變成了跳槽,他們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積極努力的進取精神,一有困難就退縮,遇到麻煩繞開走。事實是,換工作並不能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這種態度對待工作,隻會毀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日本有一項國家級的獎項,叫“終生成就獎”,其中有一屆頒給了一個“小人物”——清水龜之助。
清水龜之助原來是一名橡膠廠工人,後來轉行做了郵差。在最初的日子裏,他並沒有嚐到多少工作樂趣和甜頭,於是在做滿一年以後,便心生厭倦和退意。這天,他看到自己的信袋裏隻剩下一封信還沒有送出去,便想:我把這最後一封信送完,就去遞交辭呈。
然而這封信由於被雨水打濕而地址模糊不清,清水花費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還是沒有把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由於想到這將是他郵差生涯送出的最後一封信,所以清水發誓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他耐心地穿越大街小巷,東打聽西詢問,好不容易才在黃昏的時候把信送到了目的地。原來這是一封錄取通知書,被錄取的年輕人已經焦急地等待了好多天。當他終於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他激動地和父母親擁抱在了一起。
看到這感人的一幕,清水深深地體會到郵差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即使是簡單的幾行字,也可能給收信人帶來莫大的安慰和喜悅。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份工作啊!我怎麼能夠辭職呢?”
從這以後,清水不再覺得工作乏味,他一幹就是25年,從30歲當郵差到55歲,清水創下了25年全勤的空前紀錄。他在得到人們普遍尊重的同時,也於1963年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見和嘉獎。
當今社會,忠誠與感恩變得越來越稀缺了。許多公司花費了大量資源對員工進行培訓,然而他們中的一些人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後竟一走了之,有些甚至不辭而別。那些留在企業的員工則整天抱怨企業和老板無法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將所有責任歸咎於老板。這樣不知感恩的員工,不會得到企業的認可。隻有忠誠於自己的工作,對工作心懷感恩始終如一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我們才會做出出色的成績。
許多年輕人渴望找到一個適合於施展才華、使自己有所發展的工作環境,這當然值得鼓勵,但過於頻繁地跳槽,對企業的負麵影響非常大,同時也會影響個人的道德可信度。幾乎沒有哪家企業會任用對自己不感恩的人。頻繁跳槽是對忠誠的一種褻瀆,其結果往往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將個人目標融入團隊目標中
曾擔任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的瓊斯先生說:“日本這個國家是在‘團結一致’上發展起來的。” 日本企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其企業領導人和員工都具有很強的團隊意識。
對企業而言,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團隊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工作價值,就應當對團隊心懷感恩將個人追求融入到團隊目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