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歲月的煙雲19(2 / 3)

時過境遷,如今在萬紫千紅的文藝舞台上,“春晚”已不是人們欣賞節目的“唯一”,一些觀眾的眼光甚至慢慢地淡出了“春晚”舞台。為了留住觀眾對“春晚”的企盼和熱情,央視也想了很多辦法,早些年,在舉辦“春晚”的同時,推出了“我最喜歡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的評選活動,在當年的元宵晚會上宣布評選結果,進行頒獎。評選活動進一步激發了普通觀眾對“春晚”的熱情,從一開始的電話投票,寫信投票,到現在的手機短信投票,網絡投票,使越來越多的觀眾參與到“春晚”活動中來,評選出他們最喜歡的節目。

我們也質疑過“春晚”,但是當每一個除夕之夜來臨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打開電視機,將遙控器定格在春節聯歡晚會上,因為對於我們來說,觀看“春晚”早已成為一種習慣,它越來越升華為一種感覺,那細膩而綿長的感覺,是我們與家的連綴!相約“春晚”,“春晚”讓我們回家。

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金剛

俗話一句,百聞不如一見,早就聽說金剛鎮的古樸與繁華,那裏有原汁原味的山鄉風貌,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築,千年沉澱的佛教文化,引起了我對金剛鎮的向往,加上對石霜寺心儀已久,總想找個機會去金剛鎮一睹風采。

正好接到瀏陽市作家協會王雄文老師的一個電話,說瀏陽市文聯舉辦“尋訪最美古村鎮——金剛之旅”的采風活動,問我是否準備參加,我即刻答應。第二天剛露晨曦,我帶上相機、就匆匆趕往市區,隨瀏陽市文聯、作協、楹聯、攝影等協會的領導、文友一同前往金剛鎮,去參加采風活動。

瀏陽市金剛鎮位於南區,與湘贛兩省及萍鄉、醴陵、瀏陽三市交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九點三十分到達金剛鎮後,在星星村“六棟堂”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尋訪最美古村鎮——金剛之旅”文藝作品大賽暨第三屆萍瀏醴筆會活動的啟動儀式,參觀采風就以“六棟堂”古民居開始。

“六棟堂”古民居建於清朝順治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年曆史了。為李氏第九派時鬱公兒子李錦眾兄弟所建,是李氏聚族而居連體六棟的一個大建築群,故取名為“六棟堂”。鼎盛時期,“六棟堂”正廳堂屋建築麵積就達2000多平米,加上九代世孫居住兩側共占地200多畝。“活水園”、“桂花園”、“觀魚池”等優美場景點綴其中。堂屋前後設有戲台、操坪、魚池、水塘、水井、走馬場、拴馬院等。“六棟堂”為磚木結構,一百單八柱支撐其間,一棟高過一棟,寓意“連登科第”。每棟的梁柱、門、窗都飾以精雕細琢、階基和所有的天井均用青條石和花崗岩鋪砌。

“六棟堂”整棟古民居坐落在山川小平地,依偎於青山溪水間,背陰向陽,藏風聚氣,錯落有致,既適用聚族而居的生活及防禦要求,又體現了族人聚居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具有濃鬱的江南民居建築風格,是李氏族人依具當地的自然環境,利用當地的建築材料,遵循傳統的“風水”理念,建造的恢宏大氣的古民居建築群。

“六棟堂”牆頭,支柱及月照上刻有意味深長,對仗工整的楹聯和精美雕塑,其內容體現了以耕讀為本,忠孝信義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文誨人,充分反映了李氏家族的審美觀,價值觀和文化心態,人文精神,構建了“六棟堂”內部空間的裝飾和文化氛圍。

李氏家族在“六棟堂”繁衍生息三百年,曆經滄桑,它的每一垛老牆,每一塊石碑,每一件雕塑,每一扇門楣,每一根梁柱真實,完美地再現了當年的風貌,無處不在地滲透著那曾經的繁華與興旺,處處向你展示著曾經擁有的財富和氣派。“六棟堂”是聚族而居傳統建築文化的見證,凸現出李氏家族的整體觀念和良好家風。

與“六棟堂”一樣,坐落在金剛鎮丹桂村桃樹灣民居也是一處古民居建築群,它建成於清代鹹豐三年(1853年),比“六棟堂”晚了一百多年,但其建築麵積卻是“六棟堂”的三至四倍。

桃樹灣古民居麵闊五間,四進院落,共有大小房屋200多間,中軸線兩側建有橫廳,廂房,茶廳、耳房、廊道、糧倉。院落之間有天井連接,采光、通風,排水都采用向內或預埋構建手法,使得這建築麵積達8000多平米,占地麵積13000平米的龐大建築群內部采光明亮,通風良好,排水順暢。桃樹灣古民居的內部裝飾新穎、典雅。集木雕、磚雕、墁鋪、鑲嵌、堆塑、彩繪為一體。梁、柱、門、窗、排照都采用木榫穿透式結構,窗欞、門楣、排照都飾以精美雕刻,所雕刻的人物群像,獅虎麒麟,花草樹木活神活現、栩栩如生,技藝精湛令人讚不絕口。江南古民居的清麗婉約,精巧別致在桃樹灣古民居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折射出中國古建築文化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桃樹灣古民居建築群以其龐大的氣勢,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造,精湛的工藝,稱得上是瀏陽古民居建築群藝術園中的一朵奇葩。

桃樹灣古民居門前是一條小溪,小橋流水,風光秀麗。兩岸綠樹成蔭,青絲如簾,美麗、寧靜象一條飄帶,烘托出一種獨特的精致,一種清雅的氛圍。人們置身這幽靜秀麗、無喧無擾的田園風光和古色古香的民居中,心情得以靜化,令你一切憂思,一切關於人世間的煩惱及其陰晦的回憶都會在這裏煙消雲散,令你心情變得豁然開朗,精神徒然振作起來。這就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是人類遵循自然規律的需求和向往。

現在,“六棟堂”和桃樹灣古民居都已列入長沙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舊如舊的處理,這些古民居又將呈現當年的風采,以其獨特的風貌吸引著世人的關注。

坐落在金剛鎮金市社區下街的福主廟,始建於清鹹豐年間,是為供奉西周年間被奸臣陷害的三位將軍而建的。我們走進寺廟,隻見殿堂華麗,香煙繚繞,虔誠的香客都在祈禱福主保佑。我市九十高齡的文史民俗專家潘信之老先生向我們介紹福主廟的宗教文化和湘劇在福主廟的起源。清末民初,福主廟的廚、雜人員組織了一個圍鼓班唱戲,自娛自樂,後來發展到以唱湘劇為主,取名“案堂班”。我省優秀湘劇表演藝術家徐紹清就曾在“案堂班”學戲,所以“福主廟”不僅是宗教寺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湖南湘劇的發源和傳承地之一。

“福主廟”每年7月20日舉行為期一周的廟會,吸引來自醴陵、文家市、大瑤的香客前來朝拜。金剛集鎮沿河兩岸搭起多個戲台唱戲,不僅有專業劇團,各種民間技藝也競相登場。人們借廟會之時,三五成群,既參加廟會祭拜活動,也順便趕集看戲,集鎮上人山人海,商賈雲集,生意興隆,好一派鶯歌燕舞的歡樂景象。

聞名遐邇的江南佛教名刹石霜寺無疑是金剛鎮一張響當當的名片,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是先知道石霜寺後知道金剛鎮的。因為他們到了石霜寺才知道石霜寺原來在金剛鎮。石霜寺位於金剛鎮石霜村的霜華山上,依山坡分台階而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殿堂華麗。石霜寺建於唐朝唐僖宗(874-888)年間,由宰相裴休監造,鼎盛時期,占地麵積1萬多平米,僧眾追隨者上千人。今存建築麵積3600多平米,自唐至清,屢經修葺。今存大雄寶殿,關王殿,雲水堂、洪音閣、祖堂,方丈室、客膳廳、花蓼閣等,另有部分石碑木匾保存。大雄寶殿居建築群中心位置,總麵積800平米,高18米,建於花崗岩石基上,重簷歇山頂,蓋黃色琉璃瓦,在大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在長沙寺廟建築中規格較高。石霜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較高的地位,相傳,唐僖宗的第三個兒子,即普聞禪師,就在石霜寺出家,故金剛鎮有“太子湖”、“太子橋”等遺跡。後有日本高僧明庵西榮和俊艿來此學法,回國創立了佛教中的臨濟宗、中嚴宗兩派,石霜寺佛教文化在中南亞一些國家也有深遠的影響。

石霜寺古跡眾多,“內八景”有千僧鍋,萬人床,象牙朝笏、祖布袈裟、禪杖、硯池、枯木堂、自鳴鍾。“外八景”有虎扒泉、鹽醋井、飛來塔、仙女曬鞋、仙人推磨、仙人下棋、打鼓嶺、蛤蟆滴水。石霜寺的內外八景加上寺院保存的石刻碑林、木匾向人們展示了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的實物和景致,見證了石霜寺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如今的石霜寺,香火依然,曆經滄桑的大殿,悠揚的佛教誦經,豐富的神話傳說,連同那些四麵八方湧來的虔誠香客,向我們傳遞著古老的佛教文化氣息。我們置身於莊嚴的佛殿麵對眾多的佛像、慈善的菩薩,靜心地聽著大師講解,總是肅然動容,虔誠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石板小路,潺潺流水,古舊老屋,千年寺院,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金剛人民的寶貴遺產,給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金剛做了最完美的詮釋。金剛就是個未去時讓你向往,去了時讓你神迷,離開時讓你留連往返的美麗鄉村,夢裏家園。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今天,六萬多勤勞樸實的金剛人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勵精圖治,把經濟建設與弘揚曆史文化,打造最美古村鎮融為一體,“紅炮之都,佛門聖地”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脆弱的生命

“世界很大,我們很渺小,生活中充滿風險,我們很脆弱。我們生活在浩瀚的宇宙裏,滿天飄浮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塵土,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你並不知道生活在什麼時候,就突然發生了變故,陷入墨水一般的黑暗裏。你被失望拖進深淵,你被疾病接進墳墓,你被突發的橫禍失去生命。”

朋友告訴我,阿明出車禍死了,我驚詫,不可能吧,前兩天晚飯後在河邊散步,我還看見他,怎麼就……。朋友說:“他前天清晨和幾位朋友騎摩托車去株樹橋水庫釣魚,因他剛買摩托車騎術還不太熟練,就一直落在後麵,後來朋友和他電話聯係不上,就返回尋找,發現他摔在路邊一條水溝裏,已經斷氣。”聽到這個消息,心中一陣惋惜,人啊,真是太渺小,太脆弱了,前兩天還那麼活神活現,怎麼說沒有了就沒有了呢。

我和阿明是朋友,以前都住永和老街。阿明的父親是鐵匠,他就子承父業學打鐵。上世紀六十年代,父子倆在街道鐵業社打鐵,七十年代後期鐵業社解散,阿明就到新組建的輕化廠上班,因輕化廠效益不佳,阿明就租了兩間房,砌了一座爐,重操舊業開始打鐵。那時,阿明已經結婚,愛人也沒工作,家庭經濟負擔重,他就想方設法找事做,別人不敢接的業務他敢接。那時,七寶山硫鐵礦井下鐵軌需要一種連接螺絲,這種螺絲不是六方頭,而是半圓頭,鍛造這種螺絲需要幾套模具,而且必須是優質鋼材,這種活,別人都不敢接。阿明經過幾次試驗,終於鍛出了合格的模具,於是阿明把生產鋼連接螺絲的活全部攬下來,獨家生產,需求量大,供不應求,利潤可觀,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人們還習慣躺在計劃經濟上睡大覺的時候,阿明卻依靠自己的努力大把大把地賺著鈔票,什麼萬元戶對他來說已是小菜一碟,不屑一顧。

阿明的生意做大以後,他就買下了街道圓木加工廠,這個加工廠位於永寶(永和至七寶山)公路永和街口,位置好,有五、六間鋪麵。有了正式的經商門麵後,阿明覺得打鐵太辛苦,就改行做起了卷煙批發生意。他是永和地區第一家做卷煙批發生意的,做起來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更為有利的是阿明進貨十分便利,那時,永和廠礦有幾十台送礦石的汽車都要經過他家門口,隻要先天和司機們打過招呼,清早就可坐車到長沙,黃花等地進貨,運貨司機吃兩餐飯或隨便給點錢,司機是爭著喊他去進貨。

煙草是國家的特種專賣商品,但改革開放初期,管理還不是那麼到位,被阿明鑽了個空子,後來,煙草專賣製度逐步完善,生意就沒有那麼好做了。有幾次煙草,工商部門找上門來,罰款,扣煙(阿明沒辦專賣證——後來,阿明就沒有做煙草生意了。

由於阿明的店麵就在幹線公路邊,他就又改行做起了成品油生意,生意也還不錯,但油品生意最大的弊端就是賒賬多,資金回籠困難。做而不做夫妻間產生了分歧,後來,他老婆負氣出走,阿明隻好關門大吉。到了上世紀末,永寶公路擴建,阿明的幾間店鋪被政府征收,阿明拿到征收款後,和朋友去長沙等地做生意,由於不懂行情,又幾次被騙,最後是血本無歸,這樣,一個改革開放初期就富裕了的家庭就這麼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