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禦波:海上探險與航海佳話10(1 / 3)

浮標與岸標

在船舶通行的地區,修建或設置某種標誌,以引導和輔助船舶安全航行這就是航標。以設置的地點來分,有岸標和浮標兩大類。岸標設立在岸上靠近水道的高處,或用來標示港口所在地,或引導船隻進入港口、船閘和通過狹窄水域,所以又叫導標。浮標則設在水麵上,以此來標明正確航道,或者指示淺灘、暗礁所在位置。若以使用方法來分,則可分為燈標和視覺標。燈標上安裝可發光的設施,白天黑夜均可導航。視覺標上無發光裝置,靠船工們肉眼觀望,故黑夜間不發生作用。

宋代以前就有航標的設置了,如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就曾在泉州南麵安海港至圍頭的沿海一線,分別建造了臥牛、倒獅、龍吟、虎嘯、鳳鳴、馬嘶、象立等七座石塔,作為船隻入港的標誌。

宋元時期,先出現的航標都是利用高大建築物作導航之用。現存者有以下幾處:

杭州六和塔。在城南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二年(970年),吳越王錢俶為鎮壓江潮修建此塔。塔身9層,高50餘丈。塔上裝燈,夜晚則點之,來往於錢塘江及京杭運河的船隻賴以導行。北宋末年,六和塔被火燒毀。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3年),在舊址重建六和塔,改9層為7層,改木結構為磚結構;並依舊在塔上點燈導航。以後各代雖多次修繕六和塔,但主體結構仍為宋代原物。

杭州閘口白塔。在杭州城南錢塘江邊白塔山上。山下有一個小鎮叫閘口,地處杭州龍山河(現稱中河)與錢塘江的交彙處。龍山河貫通杭州南北,與城內諸河溝通,上接隋唐大運河,下接錢塘江。運河來船經龍山河可達錢塘江,錢塘江之船亦可經由龍山河進入大運河。北宋曾在龍山河與錢塘江交彙處建船閘,後來船閘雖毀,但名稱傳了下來,以致現在的地名叫閘口。白塔山緊臨閘口鎮,山上建塔,塔身全部以白石砌成,高約10米,非常醒目。它是龍山河與錢塘江交彙處的標誌,以此來引導船隻轉航。

福州馬尾羅星塔。在福州東南閩江與烏龍江彙合處的羅星山上,山下即著名的馬尾港。塔高31.5米,7層,用石砌成。宋人柳七娘出資修建。柳七娘是廣東人,其夫柳明被人陷害,充軍到福州海上做苦工。某日天晚,柳明乘船夜行,不辨航路,在馬尾觸礁,不幸落水溺死。七娘變賣家產,在羅星山上造塔,為亡夫求來生之福。此塔千裏成為馬尾港的標誌,也成為引導船隻歸港的航標。現在有的人甚至把馬尾港稱為羅星港。

泉州晉江關鎖塔。在福建泉州地區石獅市東南瀕臨大海的寶蓋山上。石塔,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1年)。《閩史》一書記載:傳說在寶蓋山下住著兄嫂、小姑三口之家。亦農亦漁,勉強度日。某年,閩南大旱,農業歉收,魚也打不上來。萬般無奈,哥哥隨海商出外謀生,約定三年後歸來。三年過去了,哥哥杳無音信。小姑與嫂子日日站在寶蓋山頂向大海遠望。為了看得更遠些,就在山頂上壘石增高,站在石上眺望。一天天過去了,石頭越壘越高,而哥哥仍無蹤跡。姑嫂二人久盼親人不至,憂心如焚,心力交瘁,竟雙雙憂愁而死。同鄉人滿懷同情,就在寶蓋山頂以她們所堆的石頭為基礎修建寶塔,並稱之為姑嫂塔。關鎖塔(姑嫂塔)高21.65米,雄踞山頂,俯視大海,從很遠處就可看見。它“出於雲表,商船以為抵岸之標”(《讀史方輿紀要》)。

福建泉州晉江六勝塔。在晉江縣石湖鄉臨海的金釵山上,又稱石湖塔。北宋末年曾在此建塔,後來倒塌。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至五年(1339年),當地大商人淩恢甫為便於自己的海船認準方向、出入港灣,又在原址重建石塔。塔高31米。此塔控金釵山,扼泉州灣。當地曾是泉州港所屬小港之一,中外商船多有停泊。石塔建成後就成為港口的標誌。

金釵山的由來

金釵山又名石湖山。分東西兩山向北延伸約數百丈,狀如金釵的兩股,故名。石湖塔建在兩股分叉處。山雖不高但形奇,加上塔高而勢壯。金釵左股有一峰,峰旁有一圓石,名鏡石;右股即西小岩,名獅子岩,古時岩前有石雕刻泗洲像,又名泗洲岩。

溫州淨光塔。元代所建,因高大壯觀而被稱為“雄鎮一方”。夜間在塔上點火,“塔燈熒煌”,是船隻入港的航標。

測日觀月的民間航海術

在運用羅經,並結合了地理、水文、氣象、天象等手段的導航術中,曆史最悠久,道理最基本、方法最簡便的就是天文導航。我們說天文導航曆史最悠久,因為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地球自轉反映出的日月星辰的周日運動,地球公轉造成的星空背景逐日逐月變化,地球繞日和月亮繞地的運行顯現出的太陽和月亮逐日在星空的向東移動,這些天象早為勞動人民熟知而廣為用以確定方向、時間、季節。我們又說天文導航的道理最基本,就是由於上述諸天象,再加上太陽出沒方位的周年變化以及地理緯度不同反映出的星辰地平高度變化和恒顯不落星辰,恒隱不升星鬥差異等等構成一切導航術的基礎。除此之外,它的方法最簡便,隻要有晴日晴夜,甚至不用什麼器械和設備也能行之有效。

民間的昔日舟師和今日船工是怎樣“夜則觀星,晝則觀日”呢?

1. 傳統的測日。航海天文出海的漁人舟子都熟知太陽在一年中逐月的出沒方位。觀察太陽的出沒,就近似的測定了航向。廣東省海南島瓊海縣漁民鬱玉青、航手何良義都能隨口背誦:“太陽夏天出在甲,沒在辛。冬天出在乙,沒在庚。春秋出在卯,沒在酉”。福建省惠安縣海員詹夥木、廈門市導航詹細富均珍藏有祖傳的針路簿,其中刊載的《定太陽出入》是:“正月九月出乙入庚。二月八月出鬼入圭鄰。三月七月出甲入辛。四月出辰入申。五月出巽去子。六月出艮掃乾。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出寅入戌。壬寅日不宜行船”。它和《順風相送》與《指南正法》所輯的《定太陽出沒歌》頗為相似,都是便於記憶的口訣。

集美航海學校在20世紀50年代搜集的《寧波溫州平陽石塘流水表》,也是民間流傳的一種針路簿,其中的《定日月入宮位長短法》與《順風相送》的《定日月出位宮晝夜長短局》和《指南正法》的《定逐月日出入宮位》幾乎完全相同。

2. 民間的觀月。航海天文昔日漁民都掌握望月(農曆十五)前後的月亮出沒方位,並編成歌訣,便於記憶。上麵提到的《寧波溫州平陽石塘流水表》載的《定日月入宮位長短法》就是。此種民間流傳的針路簿很多,沿海諸省均有。

月亮並非每夜均能得見,而可見期也不是都能觀察到出和沒,所以觀月以定方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月相的逐日變化卻是海上借以定日期的良好標記。例如,舟山民間的諺語說:“初三初四峨眉月,初七初八半夜月,十五十六兩頭紅,十七八爬沙上,十八九坐等守,二十當當月出一更,二十七十二雞啼漲,二十九三十等月亮。”

3. 行星的應用。行星的視運動有其獨特的規律,一般而言,不易掌握,難以利用以測定方法。查《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以及我們所見到的民間收藏的針路簿,都不載行星的觀察。然而,社會調查表明漁民是熟習金星,並用以海上定向的。金星是全天除日月外,最亮的一個天體,極易辨認。金星和太陽的角距離不超過48°,所以在日落後或日出前三小時以內,觀察金星隨日而落或偕日而升,能粗略地測定太陽的方位。尤其是春分和秋分前後,當黃道相交於正東和正西時,觀察金星的出沒,也能定航向。海南島漁民稱金星為光星。舟山舟子則分別將啟明和長庚叫五更曉和黃昏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