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炎帝與大火星(3 / 3)

通過觀察“大火”的位置可以確定節氣。傍晚看到“大火”在東方出現,正值“春分”;“大火”在南方天空正中,就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夏至”;“大火”在西方隱沒,就是“秋分”。“大火”始終與我黃河流域的農耕作物同步出沒。

因此,蒼龍星象的主星“大火”,在這個星象之中已經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它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已經不在蒼龍星象之下,幾乎是並駕齊驅。在“大火”的引導之下取得豐收之後,當人們舞動巨龍熱烈慶賀的時候,也一定要同時抬出這個“大火”星宿相映成趣,由此形成了“龍戲珠”,民間社火“二龍戲珠”一直流傳至今長盛不衰。

天文是最早誕生的自然學科,與農耕直接相關,因此古人的天文知識非常普及。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指出:“堯舜禹)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因此,上古時代民間觀天象和各種祭祀很混亂,星空的一些變化常常會導致社會不安定。到了顓頊時代,就采取了“絕地天通”的措施,斷絕天地之間的信息溝通。將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人民這兩種職責分開。顓頊委派他的孫子“重”為南正之官,負責祭祀天神與祖先;重的弟弟“黎”為火正之官,負責管理土地和民事。後來重和黎的子孫就世襲了官職。商朝時封“重黎”的孫子於“程”(今河南洛陽市東),建立程國,稱程伯,其子孫以國名“程”為姓,後裔有周朝的程伯休甫。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司馬遷的先輩即程伯休甫,直至司馬遷依舊繼承太史令的官職,總理國家天文台。司馬家族另一支的著名人物是宋朝宰相司馬光,常以程老先生自居。程頤程顥並稱二程,亦為程伯休甫之後也(筆者為程頤之後32代孫)。

以後中國曆代都設置司天監以司天文,但名稱不同。周有太史,秦漢以後有太史令,隋設太史監,唐設太史局,後又改司天台,隸屬秘書省。宋、元兩朝有司天監;元又設太史院,下設三個局:推算局、測驗局、漏刻局等等。《西遊記》裏的孫悟空曾經就任的正式職務就是司天監弼馬溫,專職管理行空的天馬,孫悟空心高氣盛不滿意,故大鬧天宮。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趙光義下令‘召天下伎術有能明天文者試隸司天台,若有隱匿不報者,罪論死’,前後共有幾百人到達京師接受天文學知識的考核,凡是真正掌握天文知識的,即能通過觀測數據,能夠‘測驗步算’日蝕、月蝕、八節、二十四氣者得以留下,其餘刺配瓊州”。因為“天”的信息隻能“天子”掌握,豈能為百姓知曉?“隻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為所用,即為刑徒。否則天機泄露,百姓就不那麼好管了。黃巢起義時就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水泊梁山喊的是“替天行道”,這個天不僅是大自然的“天”,而且還是當時認為能夠同時主宰國家和百姓命運的“天”。

公元十世紀的一幅中國古星圖,現陳列於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星圖之一。一座顯示天球的各種坐標、天體的視運動和亮星位置的銅製天文儀器天體儀,其上鑲有1449顆星,現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這都說明,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天象觀測與天文學科水準。

陶寺古觀象台

位於襄汾陶寺堯舜禹時代古城遺址東南部的一處建築基址,就是考古發掘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考古隊長何努先生稱之為觀象祭祀台,即天文觀測台。

這是一個平麵呈半圓形的平台,在它的圓心觀測點,考古隊員發現一個裏外三圈的圓形夯土構件。圓心觀測點以東約25米,是一道深埋地下約3米的弧形夯土地基,地基之上已無遺存,但夯土地基上有多處特意留下的豁口,每道豁口寬20厘米左右。這些豁口是什麼作用的呢?夯土地基之上,原本可能建有夯土柱或石柱,豁口是柱子間留下的觀測縫隙。

在多名天文史學家協助下,考古隊曆經數年模擬觀測發現,站在圓心觀測點往東遙望塔兒山,在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重要節氣,正好可以看到太陽分別從夯土地基上幾道對應的觀測縫中升起。據此分析,當時人們就是通過觀測日出位置的變化來確定節氣和農時的,這個遺跡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觀象台,同時兼具祭祀功能。

在天文學界,何努先生的發現和推斷獲得較廣泛的認同。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席澤宗院士把陶寺觀象台的發現,稱為“中國天文考古真正的開端”。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陶寺觀象台得以模擬複原,被當做華夏先民的一項重要科技成果。

據稱,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觀象台,這一發現無疑可使華夏文明在天文學領域超越其他三大文明古國。英國的巨石陣是否也是由中華古人、後人稱之為印第安人,曾經到達那裏建造的天文觀測設施呢?

在“與天為黨”的羊頭山,在炎帝神農氏獲嘉禾耕作五穀畦之地“觀天測候,頒布時令”,難道不是必需的嗎?《山海經》記載中原地區尚且26座名山都有原始星象天文觀測,那麼,在神農嚐百草之地、在有著深厚文化內涵、有著對農耕誕生極其迫切的天文知識需求的羊頭山,曾經進行天文觀測還會有什麼疑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