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學分析,貴州布依族將“鬼”念作“王”音。“龍”在後世信仰中視為品位很高的神,然而在金文時代,字形卻像鬼。漢族將“天神”視為至高無上的神,而有些少數民族卻稱“天鬼”。貴州、湖南的少數民族要麼沒有“神”的語言與讀音,要麼神的讀音同漢語“神”音相似或相通。
炎帝神農氏又稱“軌公”,同音同義,可知即為“鬼公”,魁傀的俗稱是也。後世紀念炎帝神農氏,“鬼公”的字意逐漸有了已故之意。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產生了一個過去沒有的“魔”字,“鬼”字上麵加了一個“麻”,似乎妖魔鬼怪不大吉祥。為尊者諱,“鬼公”逐漸演變為“軌公”,同音同義。“軌”字右邊的“九”字,在沅湘少數民族地區就念“鬼”的發音,“車”字旁自軒轅黃帝發明車之後才可能有這個字。從字的演變可知,“軌公”之稱似乎為後世形成的稱呼。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遠古先人真會去孜孜不倦的觀測天體,具有如此豐厚的天文知識。然而,在我國各地實際出土,形製幾乎一致,邊緣有定位齒的天文觀測器材圓形璿璣已不下十幾件(處),便足以證明。最早出土當屬渤海灣廣鹿島吳家村貝丘遺址的一枚璿璣,C14測定為公元前3375年,距今便是五千多年。
璿璣的名稱來自北鬥星。北鬥星的鬥魁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四星組成。鬥柄三星為玉衡,開陽,搖光,因此觀天儀取名為“璿璣玉衡”。今已知將北鬥口外兩顆最明亮的星連成直線,再延長五倍,就能準確地找到北極星,以辨別方向,“識得北鬥,路才好走”。現代天文學稱北鬥星為大熊座,是因為航海家根據北鬥星就能找到北極,北極是北極熊生活的世界。因此,天樞直指的北極星,是太極中心,又稱為鬥魁星。炎帝神農氏稱魁傀(隗)氏,是當時人們對這位古帝王的尊稱。當今時代,國人常把劃時代有貢獻者稱為泰鬥,即泰山之鬥魁。如文壇泰鬥巴金,科壇泰鬥錢學森、華羅庚等等。
北鬥星不僅是辨別方向的參照,也是季節劃分的重要依據。黃昏時根據北鬥鬥柄所指可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日月與北鬥聚會與否決定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的“節”或“氣”或閏月。
唐朝房玄齡主編李淳風著《晉書·律曆誌》記載:“然則觀象設卦,扐閏成爻,曆數之原,存乎此也。逮乎炎帝,分八節以始農功。”唐偉續《墨藪》記載:“炎帝神農氏因上黨羊頭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書》,用頒行時令。”《路史》記載“作《穗書》以同文頒令”。特指炎帝神農氏使用源於羊頭山天文觀測的曆法節令,以《八穗書》的文字來記載與指導農耕生產。那麼,羊頭山作為炎帝神農氏最初天文觀測、觀天測候的選址,是言之有據的。
炎帝神農氏之裔蚩尤也同樣精於此道。《管子·五行》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這裏的蚩尤,應該不是被擒殺的那個蚩尤首領,而應該是涿鹿之戰後,以炎帝、黃帝、蚩尤、少昊為主體的華夏族中,被啟用蚩尤族的天文觀測人才。
十月太陽曆
炎帝最初創造的農業曆法為太陽曆,又名十月曆;後來十月曆被黃帝所繼承。學者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中認為:太陽神黃帝——伏羲為中心,配偶司月女神,即雷電雨之神,嫘祖(雷母)、女媧為副神,誕生以太陽神為大辰的十月太陽曆法,涉及大規模地理區域的觀象授時製度。可見中國上古即古代全部基本哲學和宗教觀念,均與天文觀念密切相關,例如所謂“道”的觀念,即來自對天象觀察獲得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對上古炎帝神農氏所創的觀測天象的科技成就,後人根據傳說,整理著名的天文著作《幼官》。據郭沫若考證,《幼官》即《玄宮》,因古字形相近而誤傳。齊國將明堂稱玄宮,是因為齊是顓頊之後,薑姓。玄宮是有圖的,按《幼官圖》行令,十二天為一個節氣,春秋兩季各八個節氣九十六天,冬夏兩季各七個節氣八十四天,全年三十個節氣三百六十天。
《管子》記載,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禦天,每顆星各領兩個月六節氣七十二天,合計一年十個月三十個節氣三百六十天。這就是《路史》記載“受火之瑞,王承熒惑(火星),故以火紀時焉”。《宋書》亦記載“致大火之瑞,嘉禾生,醴泉出”。
這個係統源於三苗九黎之君蚩尤氏,現在彝族的十月太陽曆應該是其孑遺。這個節氣係統,由炎帝神農氏54代孫太公薑尚傳下來,在齊、魯等國很流行,後來由齊國的管仲完善為二十四節氣,均有其淵源。
由炎帝神農氏時代始創的祭天神、觀天象的遺俗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曆代朝廷均設有專門的天文官,將天體星相的變化情況記錄下來,因而我國的古籍文獻中,關於天文天象內容的記載之豐富,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因火在炎帝神農氏時代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在炎帝神農氏族管理體製中,是以火來紀(命)官的。即“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中火”(宋《通誌》)。這五“火”,均以天上星宿所在的位置而定。
火與太陽的關係密不可分。《論衡·術》:“日,火也。在天為日,在地為火”,“火,日氣也”。先民把炎帝看成是地上的太陽,能夠觀星辰而出火,炎地、烈山而“進行火田”。當先民在高山之巔燃起大火時,即播種的節令到來了。古人認為地上之火與天上之日互為感應,達到了與天溝通。因而神農氏成為天、地之火溝通之“炎”帝。
炎帝神農時代為什麼需要精密觀測天文?僅僅是需要一個準確的年曆或日曆嗎?如果不從始創農耕時代的生產方式上找原因,大概永遠找不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