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神農上了羊頭山(3 / 3)

在描述神農氏“遍陟群山,備嚐庶草”時,其“遍陟群山”的“陟”字是“阝”與“步”合體組成。“阝”即“阜”字省寫,意為山坡;“步”為上下兩個“止”(下邊為倒置的“止”),“止”即腳趾;“步”就是兩腳分別邁一次為“步”。那麼“陟”就是在山坡上走。因此“遍陟群山”一詞是走遍群山,絕無越過大河之意。而要從“中國”(山西南部因被黃河故道包圍古稱中國、河內)到達嶺南,必須跨越黃河、淮河乃至長江,就會使用“涉”字,如跋山涉水,顯然神農氏沒有跨越黃河,僅在“中國”即山西境內“遍陟群山,備嚐庶草”。

炎帝神農氏在上黨的建國遺址——耆,位於今長治縣的黎侯嶺,俗稱羊頭嶺,以“羊”圖騰命名,相連接於羊頭山北麵。它的特點與羊頭山一致,以太行與太嶽之間橫向連接的山脈,構成北臨長治盆地,南接宜耕作之“高平”區域,首先是戰略地位,其次是農耕的理想位置。

羊頭山西邊至運城地區有一座橫貫東西稍偏西南的中條山,中條山延伸至永濟市的部分靠近黃河邊也有座一首陽山,顯然也是炎帝神農氏族曾經到達的地方。

神農氏著名的樂曲“扶來”,“來”即“萊”,就是麥。據悉,大麥,又稱燕麥、青稞,適合西北高寒地區生長。後來由西北地區傳至中原,至今青海省還有麥的野生品種,在那裏發現有最多的一粒野生麥種發育到400多個分蘖的。到了炎帝時代,位於中原的炎帝神農六世厘與來,在大麥基礎上栽培成功小麥。麥的成熟特點一般是由南到北變黃成熟,成熟的麥黃區域看著看著就隨風飄過來了,故稱“來”,亦含有從遠方而來之意。現在中條山下的運城地區,曆史上一直是山西主要小麥產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暗示炎帝神農氏族從西北地區引種小麥遷徙而來的走向。

至於神農氏族領袖開始有意識地在上黨群山尋找可食用植物,如何曆經坎坷到羊頭山獲嘉禾?“八種才能成粟穀”——種植試驗尚且需要八年歲月,氏族內部示範推廣又需多少年?更遠範圍的農耕技術傳播又是多少年?這種農耕文化可能以多少代人的綜合努力形成傳播擴散,才可能形成優良品種、種植技術、天文氣候知識的農耕文化係統,才可能逐漸形成農耕始祖崇拜,形成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這需要“神農氏族”幾十代人農業知識的由量變到質變的不斷積累。丹雀從天而落一穗嘉禾,那是一個偶發事件促進了農耕質變的飛躍,並不是隨便誰撿到一穗嘉禾,農業就能宣告誕生這麼簡單。這如同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誕生萬有引力定律,其餘多少億人看到蘋果落地吃完抹嘴走人,似乎什麼也沒發生是一個道理。這需要以文化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來思考,即全方位思考。

唐碑記載羊頭山“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柱出此山”;《國語》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潛夫論》記載“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故立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之興也,以棄代之,至今祀之”;《帝王世紀》記載“神農之後,烈山氏都於蒲阪”;《蒲州府誌》記錄《路史》之“柱所都蒲阪”。這些記載,粗略描繪了炎帝神農在羊頭山獲嘉禾、農官柱出生羊頭山,後來擴展農耕到河東即晉南地區,建立氏族領地的發展軌跡。

中條山與王屋山交界處最高峰是著名的曆山,舜帝耕作過曆山的舜王坪。這些古代遺址都是山西地區特有的農耕曆史遺跡。

國外專家、學者認為,黃土有自行肥效的作用,有限的雨水,使易流失的碳酸鹽得以保存,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中國科學技術史》記載了李約瑟教授的評價,“黃土是非常肥沃的未經淋濾的土壤,栽培作物可以多年不施肥。它的保墒能力能夠使它在雨水很少的條件下獲得豐收。因此可以想見,為什麼黃土區是古代農業最古老的中心區”。

我國農業專家研究發現,黃土高原自然環境最大的特點是廣泛覆蓋黃土,土層深厚,主要是風成的原生黃土(華北平原是衝積、洪積、坡積而成的衝積平原),質地疏鬆多孔,顆粒甚細,風化程度微弱,土壤顆粒中的礦物質,包括較易流失的碳酸鹽還基本保留著,因此有自肥效應。天然肥沃和疏鬆的黃土,即使利用原始的木製工具也能墾耕,是農耕文化發源的理想天地。

黃河流域的氣候特點,整體而言屬長期幹旱類型。目前黃土高原全年降雨400~600毫米,集中降雨為6~8月,適於耐旱且生長期短的粟黍類旱作物生長和成熟。森林稀疏的大片黃土,半幹旱草原的存在,使這一地區較早進入了鋤耕農業的階段,為使用以耒耜為代表的木石工具的原始人類開發大規模的田野農業,及中原地區文明的較早到來奠定了基礎。同時,由於氣候幹旱和雨量的分布不勻,導致了黃河流域走上旱作農業道路的同時,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農藝。

最重要的是,當時上黨地區先民大量種植黍稷類作物。

神農氏七十世與後八代

根據考古發掘新石器中後期氏族聚落的豬骨,以碳14技術測定,山西上黨範圍之中,豬骨的穀糠成份含量比河南豬骨穀糠成份含量高70%,即為1.7倍。可見這種由穀類種植技術傳播源流不同,形成的農耕技術水準階梯式差異非常明顯,這個差距長期沒有被縮短,說明獲得嘉禾、農耕技術領先並普及的羊頭山為中心的山西比之河南等地區,農耕技術以及與之直接相關的天文氣候等對自然的認識水平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同時期漳河下遊、自高平翻過太行山的河南安陽地區,人的食物結構中粟黍類植物含量接近50%。同時獸類骨骼中家畜類骨骼占到69%,其中豬、牛、狗占90%,說明農業以及家畜飼養已經成為主流,農耕文明已經成形。

嘉禾的獲得,種植技術的試驗成功及擴散,炎帝神農氏拯救民族的、劃時代的光輝事跡得以萬眾傳頌。台灣學者薑竹先生多年研究認為,炎帝神農氏農耕始祖魁傀以下分別是帝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厘、帝哀、帝榆罔(參盧)共八代。這八代領袖都處於變革的盛世,促使農耕技術得以發生飛越式進步,社會生產方式才能發生由漁獵向農耕的轉變,氏族食物危機才得以根本解決。

那麼,還需要討論“神農氏七十世”之中哪一代是神農氏農耕始祖嗎?連“神農氏族”的名稱,也隻能是在農耕技術取得質變之跨越之後才能夠獲得,之前隻可能是薑姓氏族或薑羌氏族。

炎帝神農氏之前,是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係氏族社會。部落中居主導和統領地位的人是母親、女人。我們祖先的這一族群因早先以馴化、養羊為最主要生產活動,所以為薑姓。“薑”為“羊”、“女”合一的圖形,“姓”為“女”、“生”合一的圖形,那麼薑姓就代表了“女”所“生”的整個群體。馴養管理羊群的工作也主要由女性承擔。“女”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人手持長物,說明女性主導畜牧業。那麼“薑”與“羌”的區別,甲骨文字形趨向複雜,“薑”是“羌”的後續和發展。

自發明農業以後,出現了炎帝神農。即為善用火、掌握四麵八方、四時八節圭表係統的耕作的人。男性傑出人物的產生,出現了氏。“氏”的甲骨文字形有性的意思,意為人之來源,可知特指男性。“氏”的象形字下邊再加一橫線,就是站在地平線上,就是漢字筆劃規範以後的“氐”字;加“廣”字旁為“底”,都有根底之意。在原始社會,隻有最有貢獻的人,才能形成被社會公認的“氏”,如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神農氏因烈山墾荒又稱“烈山氏”,不同的發音形成別稱“連山氏”“曆山氏”“厲山氏”等等。

因此可知,“姓”為母係,“氏”為父係。家庭出現之後,逐漸合為“姓氏”。那麼,神農氏族首領就是“薑姓”“神農氏”。

農業的興起,因將土地劃塊為田,田中有彎腰勞作的人,“田”“人”合一為“男”。“男”字的甲骨文字形,是“田”與一件農具,意為田中使用農具者。而耕作的個體勞動需要強健的體魄和力量,男性逐漸居於社會生活的主導地位。母係氏族社會因農業生產的出現,以及男性首領的產生,開始逐漸向父係社會過渡。最有智慧、最有知識、最有力量、最有威望的男性則成為部落首領,按我們對曆史的了解分析,“神農氏”農耕“始祖”是“獲得嘉禾”並“八種才能成粟穀”的這一代薑姓氏族領袖。自他獲得嘉禾開始,到末代榆罔整八代,標誌著中華民族農耕文明誕生。

但這個氏族之前的62代應該怎樣稱呼呢?

因其先進生產力變革的代表炎帝神農氏魁傀(烈山氏)嚐百草獲嘉禾,使中華民族的農耕革命產生質的飛躍,隻有他可以稱作農耕始祖神農氏。自神農氏始祖開始,這個氏族有了神農的稱號。其後共八代領袖都處於生產力變革的大發展時期,是中華民族農耕誕生後的代表,英名均得以流傳。而“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之炎帝神農氏農耕始祖之前的62代薑姓氏族領袖,都還屬於漁獵為主導、采集與初始種植為輔助的落後生產力時代,他們的事跡隻能被新時代農耕革命的光芒所掩蓋,難以傳誦下來。但終究屬於同一個氏族,後世通稱“神農氏族”。這應該就是神農氏“七十世說”與“八代說”之間的關係。

這如同筆者家族,同樣有三代與三十二代兩說,定居太原是三代,自宋朝二程之程頤算起就是三十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