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禹興於西羌”,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左傳》記載:禹生自西羌是也。而夏王朝是大禹創立,因此“禹就是羌”。炎帝神農氏是羌族的祖先,大禹是羌族的後代,炎帝與大禹同宗同源。那麼,禹建都在晉南,即現在的山西運城市安邑,炎帝神農氏活動於晉東南,即現在的山西晉城市高平羊頭山,地理位置如此接近,均屬《禹貢》所記載的冀州之域。那麼炎帝神農氏族在黃河流域之山西一帶居住生息,是無可置疑的。
《釋名疏正》記載“漢時有羊頭山,在今長子縣東南,是西羌居住地”。西漢的《後漢書,西羌傳》則記載,“複以任尚為侍禦史,擊眾羌於上黨羊頭山,破之”,均記載確鑿。
一個以羊為圖騰的上古氏族,直至西漢仍世居上黨羊頭山,那麼山上仍有曆史遺留的羊圖騰就不足為奇,是題中應有之意了。東羊頭山的一座北魏石刻,基座為一個經典的羊頭造型,便是羊頭山羊圖騰的傳統傳承直至北魏的實物遺存。
為了攝製《尋找炎帝遺跡》,筆者曾去長治市博物館尋找有關文物,拍攝了一件青銅“臥羊鎮”,即一個臥羊形的“鎮物”。另有上世紀80年代考古挖掘的羊首銅钜,都能說明羊圖騰在上黨地區是極為普遍的風俗遺存。
上黨地區各種關於羊的祭祀活動都很有特色,逢節必須蒸麵羊,而且形態各異,有公羊、母羊、群羊、獨羊、站羊、臥羊等。公羊身上披滿穀穗,和麵摻黍米麵,用豆做眼,麥粒作唇。一頭麵羊麻、黍、稷、麥、菽五穀俱全。顯然這與炎帝神農氏發明五穀的傳說是相關聯的。孩子過滿月時,姥姥、舅舅家要送五隻大小不同的麵羊,據說是取“伍”的諧音,表示與羊為伍。大羊的頭下戴一把鎖,用紅線把三枚古銅錢套在羊脖子上。另捏拴羊石一塊,意思是把羊拴住。羊在這裏已經完全變成了孩子的替代物,把羊拴住就等於把孩子拴住了,這樣就不至於被惡魔拉走。孩子十五歲時要開鎖。開鎖時姥姥家也必須蒸十五隻麵羊,以象征孩子十五歲。但與以往不同,麵羊頭下取消了鎖,也沒有了拴羊石。開鎖儀式完畢後,孩子拿著一隻麵羊跑走,表示成人了,可以自由了。孩子用麵羊找鄰居家換一把鹽,表示從此可以闖蕩江湖,體味人生鹹酸苦辣。這一習俗波及到周邊的壽陽、霍州等地,隻是演變為以羊為主的各種動物,但仍然叫做“麵羊羊”或“羊羔饃”。如霍州,孩子過十二歲生日時要開鎖,要在一個鍋蓋似的大饃上雕十二隻麵羊,現在則變成了以羊為主的十二隻動物。這種習俗顯然與原始時代的羊圖騰崇拜有關。在原始時代,人們把圖騰看成與自己是一體的東西。文獻記載炎帝是人身牛首。如《孝經援神契》說:“神農長八尺有七寸,人身而牛首,龍顏而大唇。”《帝係譜》、《帝王世紀》等亦皆記載神農是“牛首”。在陝西民間剪紙中,炎帝像亦作牛首人身。有人認為牛是炎帝族的圖騰。在原始時代圖騰是比較繁雜的,有個人圖騰,還有氏族圖騰、部落圖騰、性別圖騰等。看來“牛首”隻是炎帝族所崇拜的形象,是首領的個人圖騰,而羊才是這個氏族的圖騰。
炎帝神農氏族後來逐漸退出中原,羊圖騰隨南遷的炎帝神農氏族後裔傳播到嶺南。廣州又名羊城,“羊城”的稱謂大有來曆。五仙觀位於惠福西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成,是一座祭祀五仙的穀神廟。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周夷王時,有五位仙人騎著口含穀穗的五頭羊飛臨廣州,把穀穗贈給廣州人,祝願廣州永無饑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故廣州又叫羊城、穗城。人們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建造了五仙觀,塑五仙騎羊像,奉祀觀內。五仙觀坐北朝南,依地勢而建,原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後殿,兩側還有東西齋房、三元殿、廊廡等,現僅存頭門、後殿和東西齋房部分舊建築。頭門上石匾有清同治十年(1871年)文淵閣大學士、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五仙古觀”4個大字。後殿是綠琉璃瓦重簷歇山頂,琉璃鼇魚寶珠瓦脊,立麵造型比例適度,保留有早期建築的遺風,是廣州市保存較好的明代木構架建築。五仙觀還保留有宋代至清代的碑刻14塊,石麒麟一對。原有五仙塑像,年幼的在中間,手裏拿著稻穗,年長的四位在左右,手裏分別拿著黍、稷等穀穗。五仙像下麵的五頭羊,大小相交,毛色斑駁。“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五羊傳說至少已流行了1500年。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晉代。到了唐宋,五羊傳說更為流行。唐代著名詩人高適詩句、《太平廣記》都提及羊城,即廣州。至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引《續南越誌》雲:“舊說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五羊城是也。”
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執六穗秬”。秬黍為高平羊頭山特有。六穗秬黍則為上古至今中華文化讚不絕口的“嘉禾”,即多穗的黍。這裏的文化意義不言自明。
清代屈大均在《廣州新語》中針對五仙觀說道:“今山坡有五仙觀,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梗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有蹲者立此,有角形傲彎,勢若抵觸者,大小相交,毛皮斑駁,觀者一一摩挲,手跡瑩然。”
這一組古代雕塑造型,有著深刻的文化象征意義。五石羊,象征這個氏族是以牧羊為基本生存模式,故以羊為圖騰。左右老者手持黍稷,是典型的北方旱地作物,象征這些古老的氏族居民從北方遷徙而去。少者居中手持梗稻,象征他們的後代和比黍稷種植曆史為短的種稻曆史。這組雕像蘊涵了炎帝神農氏族由北向南發展的曆史軌跡。
這組資料,其中極為重要的時間信息,是“相傳周夷王時”,有另傳說為周夷王八年。這個北人南遷的時間數據。按此推算距今2898年。還有傳說南方曾有五支薑姓部族,卻以羊為本氏族圖騰,黃、紅、黑、白、紫五種顏色相區別等等。
1959年,廣州越秀公園立了一座五羊雕塑,一隻老仙羊口銜穀穗,其餘四隻羊環繞,成為廣州市(羊城)的城徽。這是炎帝神農氏族的羊圖騰文化延伸至我國南大門的文化再現,也是至今廣州人民追念古老曆史情懷之集中體現。
2010年廣州亞運會徽標,其基本造型就源於廣州市的五羊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