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山海經》裏的羊頭山(1 / 3)

與太行比肩

羊頭山,在高平市北35裏,太行山南端以北一百五十裏。居眾山最高處,俯視太行猶在其下。這個比喻不可小覷。太行山古稱“大行山”、“大形山”,因在河北看太行山需仰視,如在半天之間,由北向南橫空而去。據說有人在邯鄲、邢台一帶從太行山向下跳傘的,可知山勢之險峻壯闊、群峰壁立。

太行山由“大形”而為“太形”,由“太形”而“太行”,演變為今日的太行山。羊頭山能夠與太行山相比擬,可知絕非尋常丘陵。

羊頭山為晉城高平市、長治長子縣、長治縣三縣分界之峻嶺。古稱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餘丈,磅礴數十裏。危峰秀拔,勢淩霄漢。日夕諸山俱瞑,而此峰返照猶光,故俗傳此山比天下名山高三尺。秦並天下置郡縣,以此地極高,與天為黨,故名上黨郡。《釋名》記載“上黨: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潞安府及澤州府所屬,皆古上黨郡。至隋代,仍置上黨縣,屬潞州。晉東南地區古稱上黨,即由此而來。

2002年8月,跑馬嶺正西麵,古稱西馬場的羊頭山林場職工修繕牆基時,挖出一塊斷為三截的青石殘碑,將三截殘碑拚接,碑額半圓形,刻有五座浮雕佛像。因碑文字跡風化嚴重,一時難以完全辨認。後經專家鑒定,證明是北齊時代的碑刻,特別是其中一段尚可識別的碑文“…神農聖靈所托,遠矚太行……”,僅此十個字,已足見撰文者文學功力之深厚。其間蘊涵了炎帝神農神聖、英靈、親切、囑托、深遠、放眼太行等多層意蘊,又有特指此地比肩太行、曠達天下之意,意境高遠,氣勢磅礴。按其落款“大齊天保二年”,為公元551年,至今已曆經1460年的碑刻還能夠識別字跡,已是極為罕見。

在此之前,上黨地區記載炎帝神農氏最早的碑刻,是隋開皇五年,即公元585年黎城縣創立寶泰寺碑。碑文“縣之東南……傍衝黎國,斜之潞城……炎帝獲嘉禾之地”,當時堪稱記述炎帝神農氏碑刻年代久遠國內之最。現在發現之羊頭山北齊碑刻,比黎城縣寶泰寺隋碑的年代還早一個朝代、早34年,確認無疑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炎帝神農文化碑刻。

出土唐碑

無獨有偶,2001年8月28日,隨著鐵鍬和巨石的一聲碰撞,羊頭山上一座唐代清化寺碑轟然出土。雖然碑文風化極為嚴重,正麵碑文漫漶不清幾無一字可以辨別,但碑石背麵卻有一些清晰的小字。根據這幾個小字,我們在《澤州府誌》裏查到了明代朱載堉的散文《羊頭山新記》,其中就記載了這座碑的碑文。再以《澤州府誌》記載的碑文內容對照碑刻逐字識別,即隱約可辨。碑文曰:

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攝提紀歲之後,燧人化火之前,穴處巢居,茹毛飲血,爰逮炎皇禦宇,道濟含靈,念搏殺之虧仁,嗟屠戮之殘德,尋求旨味,以替膻腥。遍陟群山,備嚐庶草,屆斯一所,獲五穀焉。記此靈奇,顯其神異,石類羊首,遂立為名。於是創製耒耜,始興稼穡。調藥石之溫毒,除瘵延齡;取黍稷之甘馨,充虛濟眾。人欽盛德,號曰神農。曆代崇恩,峰亭享廟。其山也,左連修嶺,橫巨嶂而峙滄波;右接遐峰,列長關而過絳闕。烈山風穴,泛祥氣而氤氳;石鼓玉泉,泄雲雷而隱軫。芬敷花藥,春夏抽丹;蓊鬱鬆蘿,秋冬聳翠;人天交集,仙聖遊居。譬鷲嶺之靈宮,猶鹿苑之佳地。播生嘉穀,柱出此山矣。

這是一篇記載炎帝神農氏在羊頭山的由來與功績的宏文。如此係統地論述評價炎帝神農氏的文章極為罕見。其中的信息要點為:

一、炎帝神農氏居住羊頭山(此山炎帝之所居也)。

二、炎帝神農氏踏遍群山嚐盡百草,到此地獲得五穀嘉禾(遍陟群山,備嚐庶草,屆斯一所,獲五穀焉)。

三、如此神奇之地,以石似羊頭取名羊頭山(記此靈奇,顯其神異,石類羊首,遂立為名)。

四、炎帝神農氏始創農業與農具(創製耒耜,始興稼穡)。

五、炎帝神農氏始創中醫與中藥(調藥石之溫毒,除瘵延齡)。

六、炎帝神農氏開發了黍稷類食物,人們感恩尊其為神農氏,曆代在羊頭山享有廟宇祭祀(取黍稷之甘馨,充虛濟眾。人欽盛德,號曰神農,曆代崇恩,峰亭享廟)。

七、羊頭山即“烈山”,協助炎帝神農氏管理農業的兒子、農官柱生於此羊頭山(烈山風穴……播生嘉穀,柱出此山)。

八、羊頭山東麵橫著太行山與大水澤,西麵有山峰與關隘,地理方位風光風水為佳地(左連修嶺,橫巨嶂而峙滄波,右接遐峰,列長關而過絳闕,譬鷲嶺之靈宮,猶鹿苑之佳地)。

“左連修嶺,橫巨嶂而峙滄波”,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地理描述,“嶂”字意為直立像屏障而高峻的山。麵向南而立足羊頭山,唯有“左連”之太行山能夠稱作“橫巨嶂”。而“峙滄波”則形容“東海”,放眼可見者有至今尚存改造而成的故關水庫,廣義則指至今已大部分消逝了的上黨盆地諸湖泊。上黨盆地湖泊雖大部分消逝,卻留下潞州(今潞城)、澤州這些帶“氵”的地名,和至今尚存的漳澤等遠古湖泊遺存。